與明鄭側少的可憐的資料相比,看起來1650年以後英荷等海上強權的船艦資料要豐富得多──清乾隆年間也編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等類書,可以找到詳細至各艦艇人員武器配備的資料;不過與明鄭相關的這類史料目前看來還有待開發(或許已全數湮沒?默禱)。怎麼我說英荷等強權的資料比較好找呢?至少像是The Kentish Knock Company這個網站和同一組人馬製作的部落格Anglo-Dutch Wars在收集(尤其是荷蘭側的)資料方面就有非常傑出(可怕)的成果:參戰船隻中舉凡各船隻的人員(水手幾人士兵幾人)、炮位(有時詳細到各門火炮裝彈的重量/磅數)、艦名與艦長姓名等等諸如此類的資料豐富的很,目不暇給。以下的討論也要倚重該網站的資料。
Geoffrey Parker在其著作《The Military Revolution》(請參考拙譯文〈海軍軍事革命,1500-1800〉)中提到了Frigate的發明和遠洋海軍的發展;易言之,此種搭載火炮在30門左右上下的軍艦雖非戰鬥主力,但在各種交由海軍的任務中(護航、私掠、攔截…等等)卻比大型的戰列艦要來得經濟。Geoffrey Parker沒有明說的一點是:後起之秀的荷蘭人鑒於前車之鑑──那些維持著強大的常備艦隊的老派殖民帝國反而在海權的競爭中落於下風──因而滿足於保持強大的商船隊和可臨時快速擴充的海軍。英國人在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1654)中能夠佔到荷蘭人的便宜,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荷蘭人臨時可動用的現役軍艦不如英國般重武裝──內戰不但沒有削弱英海軍的實力,內戰期間站在國會派這邊的海軍還得到克倫威爾治下英共和政府的全力奧援。雙方的差距可由拉開第一次英荷戰爭序幕的首場戰役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