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context)

翻過李約瑟那一大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話,應該會發現他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是以現代科學或產業的分類法來編目的。在李本人看來,因為他已經發現了那樣多的材料,可以撐起、填充那個現代科學的框架,而且這些材料多的是比這套框架的緣起還要古老──問題來了,為何這些材料,有些還出現的很早,後來卻沒有(在中國)撐起現代科學的框架?


李約瑟玉照。圖片來源

我們換個角度一想,中國人在發明、發現這些材料(「科學」研究的成果?)時,他們又是用什麼「理論」(?「學術」?)框架來進行整合?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他一些東西──中國沒有科學,但是中國有「數術」、有「陰陽」、有「輿地」、有「風角」、有「占候」、有「遁甲」、有「曆算」…等等等一堆現在被當作「偽科學」的東西;李約瑟挖出了許多可以用來架構「現代」(西方?)科學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原來是摻和在中國自身的「學術」部門之中,是其部門整體的一部分(而這個整體,以現在的「科學」來衡量,會有很大的部分被斥為非科學乃至反科學)。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說中國有沒有產生「資本主義」也是一個假問題;「資本主義」此一概念的提出,本來就是用來解釋歐洲歷史的現象──當然,在提出的人想來,這個概念或許是普世皆可適用──不過,顯然每個文明都有一套他們認為普世適用的想法,比如說舊中國的「天下」觀──因為在船堅炮利上比不過,所以被西方的「國際」觀給取代?我們或許會因此反過來說,這種「普世性」其實帶著西方殖民的烙印;現在中國的學術體系,乃至「中國」本身作為「國際」上的一個成員,都只不過是被「西方」文明殖民的餘續罷了。如果這些推論正確,那「中國能不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提問法,其實是在特定學術脈落下誕生的──試想,在共產主義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會有「反帝」「反封建」「階級鬥爭」的「救國」(這個說法不好,權稱)方略嗎?

「工業革命」也是一樣;我還記得翻過一本兩次大戰間的中國學者論戰選輯,那時候他們還在爭論中國究竟是當個農業國好呢?還是工業國好呢?這也難怪,因為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前,燒木柴取得的能源比煤還要多;而法國要在1880年代(還是90?記憶或有誤)以後工業產值才超過農業。

這樣看來,好像一堆問題都不成問題?其實精確的說,當我們理解問題是在什麼樣的背景(脈絡)下提出時,我們才能真切的了解那個問題是怎麼來的;任何概念要產生意義,得要看到概念背後,與其千絲萬縷牽扯在一起的整個系統,才好釐清其確切的意涵。李約瑟的問題之所以成問題,得要放在其科學史架構的脈絡中來理解;他的問題之所以不成問題,是因為他將那些材料抽離了其本身所處的脈絡。

脈絡、脈絡…我說的是contex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