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軍事革命,1500-1800[15]

譯自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副標題: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1500-1800), pp.82-114。

--

征韓的結束,以及同年秀吉的謝世,緊接著的是一段和平時期,不僅僅是日本,其週邊海域皆然。倭寇不再出現,而韓國的龜船也不再投身於戰鬥中(雖然直到1796年,仍有一艘龜船在李舜臣的基地麗水Yosu遨遊著)。在日本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態的海上事業:無武裝的大型商船隊,船隻的平均噸位為300噸,當地建造,而日本籍的商船主則將船隻托付給歐洲籍的駕駛員和(經常也有)船員。到了1600年代,每年都有一或數艘這樣的商船駛往東南亞的19個目的地之一。它們被稱做朱印船(Shuinsen),因為保護它們的護照上面蓋有將軍紅色的印章。它們完全沒有攜帶火砲。這一開始看起來很不自然:畢竟自1531年以來,葡萄牙法律規定每艘向南駛往亞洲的船隻都要搭載火砲,而相反的將軍卻不允許日本商船在船上攜帶火器。但這不過顯示海軍史變得多麼「歐洲中心論」!日本政府就像蒙兀兒帝國一樣,認為向歐洲人付保護費以保證日本無武裝商船的安全通行,並且在遭到冒犯時對歐洲人的陸上基地進行報復,這種方式比較便宜且有效。直到1630年代朱印船貿易被禁止,這個系統運作的很順暢。例如1610年一艘朱印船駛抵馬尼拉時,當地正籠罩在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廝殺的戰塵中,但日本人安安穩穩的從戰團中駛過而沒有遭到池魚之殃。在極少數的狀況下歐洲人的船隻──通常是荷蘭人──曾攻擊劫掠朱印船,船上的日本人完全沒想過自我防衛,而是回到長崎報告長官。於是港內的荷蘭船隻與貨物全被拘留,同時審理案件、給付賠償並且行刑。朱印船或許沒有重武裝,但它們受到法律救濟非常有效的保護。任何人若想在獲利豐厚的對日貿易中分一杯羹,很快都被迫承認將軍的「朱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朱印船。圖片來源

但如果說蒙兀兒皇帝和幕府將軍們對支配海洋沒有直接的興趣,因此也沒有建立攻勢性的艦隊,還有其他很多的亞洲國家倒是想這樣做。首先有亞齊(Acheh)。在16世紀,(據葡萄牙史家迪亞哥.德.孔托Diego de Couto所言)蘇丹阿拉.阿─定.黎阿雅特(Ala al-Din Ri'yat)「在他的床上輾轉反側,總想著怎樣完成麻六甲的覆亡大業」,就在1568年實行了一次正面攻擊;他的兒子在1573和1575年又試了幾次。1629年,蘇丹伊斯康達爾.慕達(Iskandar Muda)又發動了一次兩棲攻勢,由重2000噸的旗艦(艦名為「世界的恐怖」The Terror of the World)為先鋒。雖然最後這艘船和侵略艦隊的其餘部分被俘虜了,它的神威是如此赫赫,以至於勝利者將其作為戰利品中的頭獎送回歐洲。接著沒多久,另一個海軍強權開始向歐洲船隻挑戰,而這次比較成功。阿曼(Oman)的蘇丹伊賓.薩伊夫(Ibin Saif)在1650年攻下了葡萄牙的要塞化港口馬斯開特(Muscat),並且立刻以港內的加里翁(galleon)帆船為核心建立起他的艦隊。新式的戰艦在孟買與蘇拉特的造船廠下單,而到了1698年阿曼艦隊有24艘大型船艦──包括一艘74門砲和兩艘60門砲的護衛艦(frigate)──其實力強大到足以逼降莫三比克的耶穌(Jesus)堡。20年後,阿曼艦隊曾暫時的攻取了巴林。西印度馬拉德人(Maratha)建造西式戰艦的嘗試比較不成功。在1650年代,薛梵奇(Shivaji)創立的艦隊有大約20艘船隻和300名葡萄牙亡命者;然而在1659年這些亡命之徒接受說服後開始叛逃,馬拉德海軍就此崩潰。

但這些都不過是令人討厭的蒼蠅,如果和中國的海賊王對歐洲人的挑戰相比的話。鄭成功,在西方文獻中被稱做國姓爺(Coxinga),於17世紀在福建沿海建立了強大的陸海軍,忠心耿耿於明朝正統的重建(譯按:成功有詩云「不信中原不姓朱!」)。自1620年代以來鄭氏家族即投身於海上貿易與戰爭中,那時國姓爺的老爸在亞洲海域追逐西班牙船隻,帶著一支三艘戎克船(Junk)和100來名海盜的艦隊。但當明朝官方的權威勢微並終於瓦解後,鄭氏的權勢則水漲船高。到了1655年,國姓爺麾下有2000艘戰艦和10萬人以上的部隊,並長於使用孩提時代他在平戶(Hirado)就已見過的歐洲武器(不論是仿製的、奪獲的或買來的),他老爸曾在那當過一陣子荷蘭貿易站的首席通譯。(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