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位置
雲深不知處。圖片來源
我們所處的時代,一方面是科學的時代,一方面又是反省科學的時代;這句話看似矛盾?並不;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所謂的反省,仍然是科學時代中人的反省──試想我們的環境議題,關懷的中心是什麼?「永續經營」。將自然視為身外之物、視為可利用的資源,並且,相對的,視人生為消耗物質的生活──我知道有人會說「人文藝術是『精神糧食』」;正是,今天它們也不過是人類的消費品之一罷了,好比現在的學術工作就是「生產」論文一般。科學的光環之所以退去,乃是因其無所不能的「假象」被拆穿;但此種拆穿本身仍基於那種機械論式的、意圖宰制(至少是可宰制的)的宇宙觀。
這裡我不想多批評這種觀念什麼;如果我用了什麼帶有褒貶意味的形容詞,那是因為,對於處於邊緣、乃至被壓迫的一群而言,「主流」、「普遍價值」云云免不了要沾染一點負面意涵。對,我只是想點出這種想法仍然是今天現代社會當中大部分人的想法。問題並不在主流價值本身,而在於其居於主流,更在於身處主流之中的人當局者迷,對此無私毫察覺,遑論反省。
機械論式的宇宙,或者更精確一點的說,概念與概念互相連結,作為「動力」傳遞的結構(也就是這個世界),在其初出現之時,還有上帝的位置──那個動力;不過諷刺的是,啟蒙運動的另一主張「理性」發展到後來,反而將一切「泛理性化」,將人類的理性無線上綱,以此不間斷的建構努力壓縮「上帝存在的空間」。
在這種思維訓練(不如說是教條薰染)之下,我們已經很習慣的將那個被「理性」發現(建構?)的世界構造當作是「真實」的;我說了那是錯的嗎?我寧願說那是一種「自由心證」加上「錯誤嘗試」的雙重驗證法下「製造」出來的正確。當然這並非字面意義上的自由心證;至少,最好那要符合邏輯語句的規範,這是其一。其次,則藉由實驗將「邏輯正確」轉換為「事實正確」──邏輯可能通了,但那大概不是這世界的邏輯。藉由不斷的實驗嘗試錯誤並將之排除,是科學正確無誤的第二個基石;而且,至少,目前(看來)還沒有更完美的方法。
但是這種方法本身完美無缺嗎?
今天我們已經很習慣將自然「非人化」;我們不會認為世界的運作,不認為雨下是因為有雨神,風起有風神,雷劈有雷神;更不會認為雨下風起雷劈之際,這些個神也有他們的情緒在裡頭。我們不時興這種移情式的理解法;我們都接受了這個世界與我們本身並不相同,因而這種「感同身受」只能是文客弄墨時的笑話。
諷刺的是,我們也把我們腦袋裡的邏輯結構當作世界的「邏輯結構」(真的有這種東西嗎?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世界」在那邊)。如果說「理性」同樣源於人類的心理構造,那以「感性」來理解這個世界,與前者又有何分別呢?別的不說,堅持以理性來理解世界,本身就不是「理性」的選擇;這是一種(因此不符合理性的)二律背反。
我不會說反過來就是對的;我不會因此而去鼓勵宗教信仰。但是,就算我們腦袋裏只容得下理性,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可以思辯的對象──「上帝已死」不就是這種反省下的結果嗎?但如今我們對這種結果倒是不加以反省了。無怪有人大聲疾呼,痛詆當今的「科學迷信」。
雲深不知處。圖片來源
我們所處的時代,一方面是科學的時代,一方面又是反省科學的時代;這句話看似矛盾?並不;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所謂的反省,仍然是科學時代中人的反省──試想我們的環境議題,關懷的中心是什麼?「永續經營」。將自然視為身外之物、視為可利用的資源,並且,相對的,視人生為消耗物質的生活──我知道有人會說「人文藝術是『精神糧食』」;正是,今天它們也不過是人類的消費品之一罷了,好比現在的學術工作就是「生產」論文一般。科學的光環之所以退去,乃是因其無所不能的「假象」被拆穿;但此種拆穿本身仍基於那種機械論式的、意圖宰制(至少是可宰制的)的宇宙觀。
這裡我不想多批評這種觀念什麼;如果我用了什麼帶有褒貶意味的形容詞,那是因為,對於處於邊緣、乃至被壓迫的一群而言,「主流」、「普遍價值」云云免不了要沾染一點負面意涵。對,我只是想點出這種想法仍然是今天現代社會當中大部分人的想法。問題並不在主流價值本身,而在於其居於主流,更在於身處主流之中的人當局者迷,對此無私毫察覺,遑論反省。
機械論式的宇宙,或者更精確一點的說,概念與概念互相連結,作為「動力」傳遞的結構(也就是這個世界),在其初出現之時,還有上帝的位置──那個動力;不過諷刺的是,啟蒙運動的另一主張「理性」發展到後來,反而將一切「泛理性化」,將人類的理性無線上綱,以此不間斷的建構努力壓縮「上帝存在的空間」。
在這種思維訓練(不如說是教條薰染)之下,我們已經很習慣的將那個被「理性」發現(建構?)的世界構造當作是「真實」的;我說了那是錯的嗎?我寧願說那是一種「自由心證」加上「錯誤嘗試」的雙重驗證法下「製造」出來的正確。當然這並非字面意義上的自由心證;至少,最好那要符合邏輯語句的規範,這是其一。其次,則藉由實驗將「邏輯正確」轉換為「事實正確」──邏輯可能通了,但那大概不是這世界的邏輯。藉由不斷的實驗嘗試錯誤並將之排除,是科學正確無誤的第二個基石;而且,至少,目前(看來)還沒有更完美的方法。
但是這種方法本身完美無缺嗎?
今天我們已經很習慣將自然「非人化」;我們不會認為世界的運作,不認為雨下是因為有雨神,風起有風神,雷劈有雷神;更不會認為雨下風起雷劈之際,這些個神也有他們的情緒在裡頭。我們不時興這種移情式的理解法;我們都接受了這個世界與我們本身並不相同,因而這種「感同身受」只能是文客弄墨時的笑話。
諷刺的是,我們也把我們腦袋裡的邏輯結構當作世界的「邏輯結構」(真的有這種東西嗎?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世界」在那邊)。如果說「理性」同樣源於人類的心理構造,那以「感性」來理解這個世界,與前者又有何分別呢?別的不說,堅持以理性來理解世界,本身就不是「理性」的選擇;這是一種(因此不符合理性的)二律背反。
我不會說反過來就是對的;我不會因此而去鼓勵宗教信仰。但是,就算我們腦袋裏只容得下理性,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可以思辯的對象──「上帝已死」不就是這種反省下的結果嗎?但如今我們對這種結果倒是不加以反省了。無怪有人大聲疾呼,痛詆當今的「科學迷信」。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