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何在
《羅馬書》當中意義最重大的命題,當屬「因信稱義」吧。然而如果僅看中文,則不免有「信了就是義人了嗎?」的疑問。其實若查找這句話的英文,有寫做「Beingtherefore justified by faith」的,就可以看出這當中誤會的端倪──這裡的「稱義」可是被動的啊。但中文直翻,一讀起來那個動作的主詞卻變成了人自身。這和英文的譯本(恐怕是比中文更貼切的)的意思是有相當大的差別的。這樣,問題算是解決了?
然而,考慮到語言的性質,我們大概不能那樣有把握,我們真的把握住了符號背後的概念,能指所指的所指。當科學家在研發人工智慧時,哲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個由輸入、處理、輸出各單元搭配起來,良好運作的,就是人類的心靈嗎?我們或許可以想像這樣一個人工智慧的存在,能夠「接收」(輸入)、「理解」(處理)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輸出)。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那個「心靈」曾否「理解」了什麼嗎?反過來說,我們腦海中喋喋不休的絮說著的那些詞彙,到底又是什麼意思呢?還是,那本來就沒有「意思」?
目前分類:矜伐 (69)
- Nov 30 Thu 2006 11:27
實在何在
- Nov 27 Mon 2006 13:20
駁資本主義萌芽
駁資本主義萌芽
資本主義不是萬靈丹。
什麼是資本主義?姑且把它定義為以「投入財富以產生更多財富」為目標的一種主張;在此種主張下,只有被用來生產資本的財富(此時稱為資本),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資本(財富)。那為什麼近代以前沒有資本主義?套布勞岱爾的話,不是沒有資本主義,而是世界各地都有資本主義,但除了歐洲,沒有人能長期發展。問題出在這種主張的本身──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前,不是每個生產的部門都可以在投入資本後產生更多的資本;布勞岱爾在他那本《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第三卷中有兩個章節,分別是「資本主義在別人家裏」與「資本主義在自己家裏」。前面章節的名稱反映的是資本偶而插上一腳的部門,後面則是真正資本長駐的部門;換言之,生產發達、商業興盛,未必對累積資本有很大的助益。關鍵在於哪個生產部門足夠產生大規模的經濟擴張與再生產。
- Nov 26 Sun 2006 10:13
讀書法
讀書法
這是結構主義的讀書法。
(嗯…我這種想法大概不會沒有道理。不過以我現在那一丁點哲學底子而言,要弄一套自成一家的理論還早得很…好吧。反正這在本文當中其實並不重要。)
- Nov 26 Sun 2006 10:03
中國近代化的關鍵
中國近代化的關鍵
近代中國的歷史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是很尷尬的,如果不是悲慘的;這讓長期接觸光榮過去的中國學人在處理中國近代史時顯得彆扭。映入眼簾的淨是內亂外患、割地賠款、天災人禍、貧窮落後,怵目驚心。於是近代中國的歷史呈現的是一個在苦難中掙扎脫出的過程,近代中國史學家的任務則在為這種陣痛提出解釋,給那些努力做出評價。
中國近代史的敘述架構因而也就因循著「挫敗或刺激──改革」的模式:鴉片戰爭(挫敗,但沒有引起顯著的改革)──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挫敗)──自強運動(改革)──中日甲午戰爭(挫敗)──維新運動(改革)──日俄戰爭(刺激)──立憲運動(改革,但結果是挫敗)──革命運動(改革)──一戰後日本佔領山東,戰後巴黎和會加以承認(挫敗)──五四運動(改革)。五四以後,中國學人已經完全沉浸在失敗的氣氛當中,自是不必有人「提醒」中國的落後,中國的落後成為學人論戰的基本假定。
- Nov 25 Sat 2006 23:20
脈絡(context)
脈絡(context)
翻過李約瑟那一大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話,應該會發現他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是以現代科學或產業的分類法來編目的。在李本人看來,因為他已經發現了那樣多的材料,可以撐起、填充那個現代科學的框架,而且這些材料多的是比這套框架的緣起還要古老──問題來了,為何這些材料,有些還出現的很早,後來卻沒有(在中國)撐起現代科學的框架?
- Nov 22 Wed 2006 12:47
上帝的位置
- Nov 20 Mon 2006 14:05
論統獨:信念投射導致理論架構
- Nov 18 Sat 2006 17:45
侈談佛學
侈談佛學
原始佛教的解脫概念若與基督宗教相較,是很有意思的;就後者而言,救贖至少是透過懺悔洗心革面,從而得有開脫罪人身分的機會。這是一種直接的、由負面至正面的過程。就此拿來對照佛教的教義,「六道輪迴」是個很類似的機制──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如果說獎善懲惡是宗教的主旨之一,那麼佛學的教誨到此似乎已經很足夠了。
不過呢,佛學教人學佛、學菩薩、學羅漢,為的卻是從此種「獎善懲惡」的機制中解脫;這才是佛學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