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成五十省
2004年5月左右,傳出中共的行政區化將重新區畫的消息,不過官方已經否認了。但是這謠言中的劃分頗令人驚艷,例如潮汕地區從廣東分出;雲南以縱谷和高原二分;河西走廊從甘肅畫出;柴達木盆地也從青海分出;陜西分為陜北高原、關中平原;漢水谷地則與交通聯繫較方便的四川北部畫為一區;山東以兩個丘陵區二分;河南河北真正的以黃河南北分界;北疆、南疆與伊犁縱谷也劃開了;南陽盆地有了隆中省;淮河流域有了淮海省。
謠言中的五十省。原圖網頁已不存。
總而言之,除了四川盆地外,大部分的劃分都有了一個或兩個核心區。核心之外則佐以河川或山脈的自然屏障。(四川可能因為行政區域大而分割了,但沒有破壞盆地的完整性)
按錢賓四先生所說,元代延襲下來的行省劃分將自然的地理劃分政治割裂,好處是地方勢力難以割據,壞處則是行政工作不能與地形自然發展的當地社經型態同步。看來這情況有機會改變了?
當被問及「為什麼這樣分」的時候我還真是一瞬間答不上來,那時勉強擠出了「地緣政治」做個含糊的解釋。雖不遠但亦沒中,這種分法還有它背景的意涵。
先稍微解釋一下地緣政治的大致內涵,簡單來說就是拿地理學來探討權力中心(power)的一門學問。有名的例子當屬麥金德提出的那套「心臟地帶-世界島-邊緣地區」的架構,即以東歐為核心向世界島發展,接著支配邊緣地區,最後稱霸全球。以後蘇俄的興起似乎讓他的預言成真了。儘管如此,這種思維基本上我想這只能當作是,十九世紀後期因應帝國主義擴張熱潮而提出的戰略方案。
把類似「核心區-征服區」的觀念拿來運用在中國歷史上,最顯著的例子大概是秦漢隋唐以關中為基地,拿下關外地區的典故。除此之外,在中國歷史上被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的地區還很多,比如說山西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高原谷地,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上黨地區,這個地區在五胡十六國時代一度為西燕的國都(長子)所在。
其他諸如兩湖盆地(春秋戰國時代楚的中心地區、東晉時成為建康之外的另一中心區);四川盆地(蜀漢…其實這例子太多了。幾乎只要中國一分裂這裡就是獨立的);漢中谷地(五斗米教主張魯);東南沿海一連串分別以寧波、台州、溫州、福州、泉州、漳州、漳州、潮州為中心地帶的谷灣(明末的海盜勢力彼此之間即在這些據點間互相爭奪)等等。
然而這種看似僅僅按照地理環境劃分的方式背後仍然有人類活動的標記。這種劃分對遊牧民族而言就沒有什麼意義──他們的經濟活動原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方式,沒有據守一個封閉地理區域的必要。同樣的,像希臘文明那樣以海上交通為主,以海上貿易維生的城邦而言,只要在岸上維持堅強的防禦據點即可,更重要的是把制海權掌握在手中。簡而言之,中國歷史上這種對於特殊地理形式的偏有好些個預設在裡頭:
第一, 這個民族是定居的。
第二, 第二,交通線不在海上,也不在與海洋相似的沙漠上(像塔克拉瑪干沙漠週邊的城邦一般)
如果和更多文明相比較應該還可以找出更多的不同點。然而接下來我想點出的是保羅.甘迺迪(Paul Gennady)在霸權的興衰(The Rises and Falls of Great powers)一書中的預設概念,即,將所有的政治權力中心之間的明爭暗鬥作為國際政治常態的預設。(這本書我非常喜歡)然而,「國際」的關係就一定是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互相扯肘、明爭暗鬥的模式耶?Paul雖然在書的開頭將Ming China、Mughul India、Ottoman Turkey等等算進Powers的一份子,然而整本書在拿破崙戰爭以前對這些「強權」並沒有太多著墨。實際上,即使是1500年左右的歐洲,民族國家、多元國家體系、外交系統等等都還在成形中,遑論那些歐洲以外經歷不同歷史進程的文明。地緣政治只有在這樣的預設裡頭才有充分的意義。
那麼說來這樣的分類不就失去其意義了嗎?不過,我對於Powers的定義並不僅限於政權──鄭成功趕走的是可以逕自宣戰、媾和的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不是聯合省的寡頭政府。基本上所有具有「支配」形態的社會組織,不管是宗教的、商業的、軍事的,總而言之,他們的結構都具有施展權力的潛能。而信仰、貿易、士兵相較之下祇是施展權力的手段與型式而已。簡而言之,政治上統一的地區,不代表其社會勢力也是統一的;另一種可能是,社會團體間的互相抗衡消耗了政府的力量,阨抑了政權的向外擴張(在我看來,明清的中國屬於另一種形式,即一個較弱的政府與一個組織鬆散的社會;或許這樣的「一盤散沙」必須為近代中國的命運負責)。在蒙古西征時滅掉的木剌夷,所謂的「山中老人」,基本上是一個以暗殺為手段要脅當地回教政權領袖的恐怖組織,其根據地即在伊朗南部的偏遠山區。在蒙古人到來之前,這樣的地理形勢已經足夠抵抗外來的入侵了。其實泰緬中邊境的「金三角」地帶,不也與之相類嗎。
將地緣政治的模型改一改,我想還是可以拿來做為理論的框架。
以上為滿腦子競爭意識之人的狂想。然而,用電腦遊戲來做比喻的話,我也想試著用這個框架來考察「種田派」模式,只發展,不爭霸,經營太平盛世的模式。比金錢和比大砲的勝負雖然是一目了然,然而拿來開發電腦遊戲就好了;比麵包奶油以致於「幸福指數」毋寧是更實際的課題。
2004年5月左右,傳出中共的行政區化將重新區畫的消息,不過官方已經否認了。但是這謠言中的劃分頗令人驚艷,例如潮汕地區從廣東分出;雲南以縱谷和高原二分;河西走廊從甘肅畫出;柴達木盆地也從青海分出;陜西分為陜北高原、關中平原;漢水谷地則與交通聯繫較方便的四川北部畫為一區;山東以兩個丘陵區二分;河南河北真正的以黃河南北分界;北疆、南疆與伊犁縱谷也劃開了;南陽盆地有了隆中省;淮河流域有了淮海省。
謠言中的五十省。原圖網頁已不存。
總而言之,除了四川盆地外,大部分的劃分都有了一個或兩個核心區。核心之外則佐以河川或山脈的自然屏障。(四川可能因為行政區域大而分割了,但沒有破壞盆地的完整性)
按錢賓四先生所說,元代延襲下來的行省劃分將自然的地理劃分政治割裂,好處是地方勢力難以割據,壞處則是行政工作不能與地形自然發展的當地社經型態同步。看來這情況有機會改變了?
當被問及「為什麼這樣分」的時候我還真是一瞬間答不上來,那時勉強擠出了「地緣政治」做個含糊的解釋。雖不遠但亦沒中,這種分法還有它背景的意涵。
先稍微解釋一下地緣政治的大致內涵,簡單來說就是拿地理學來探討權力中心(power)的一門學問。有名的例子當屬麥金德提出的那套「心臟地帶-世界島-邊緣地區」的架構,即以東歐為核心向世界島發展,接著支配邊緣地區,最後稱霸全球。以後蘇俄的興起似乎讓他的預言成真了。儘管如此,這種思維基本上我想這只能當作是,十九世紀後期因應帝國主義擴張熱潮而提出的戰略方案。
把類似「核心區-征服區」的觀念拿來運用在中國歷史上,最顯著的例子大概是秦漢隋唐以關中為基地,拿下關外地區的典故。除此之外,在中國歷史上被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的地區還很多,比如說山西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高原谷地,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上黨地區,這個地區在五胡十六國時代一度為西燕的國都(長子)所在。
其他諸如兩湖盆地(春秋戰國時代楚的中心地區、東晉時成為建康之外的另一中心區);四川盆地(蜀漢…其實這例子太多了。幾乎只要中國一分裂這裡就是獨立的);漢中谷地(五斗米教主張魯);東南沿海一連串分別以寧波、台州、溫州、福州、泉州、漳州、漳州、潮州為中心地帶的谷灣(明末的海盜勢力彼此之間即在這些據點間互相爭奪)等等。
然而這種看似僅僅按照地理環境劃分的方式背後仍然有人類活動的標記。這種劃分對遊牧民族而言就沒有什麼意義──他們的經濟活動原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方式,沒有據守一個封閉地理區域的必要。同樣的,像希臘文明那樣以海上交通為主,以海上貿易維生的城邦而言,只要在岸上維持堅強的防禦據點即可,更重要的是把制海權掌握在手中。簡而言之,中國歷史上這種對於特殊地理形式的偏有好些個預設在裡頭:
第一, 這個民族是定居的。
第二, 第二,交通線不在海上,也不在與海洋相似的沙漠上(像塔克拉瑪干沙漠週邊的城邦一般)
如果和更多文明相比較應該還可以找出更多的不同點。然而接下來我想點出的是保羅.甘迺迪(Paul Gennady)在霸權的興衰(The Rises and Falls of Great powers)一書中的預設概念,即,將所有的政治權力中心之間的明爭暗鬥作為國際政治常態的預設。(這本書我非常喜歡)然而,「國際」的關係就一定是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互相扯肘、明爭暗鬥的模式耶?Paul雖然在書的開頭將Ming China、Mughul India、Ottoman Turkey等等算進Powers的一份子,然而整本書在拿破崙戰爭以前對這些「強權」並沒有太多著墨。實際上,即使是1500年左右的歐洲,民族國家、多元國家體系、外交系統等等都還在成形中,遑論那些歐洲以外經歷不同歷史進程的文明。地緣政治只有在這樣的預設裡頭才有充分的意義。
那麼說來這樣的分類不就失去其意義了嗎?不過,我對於Powers的定義並不僅限於政權──鄭成功趕走的是可以逕自宣戰、媾和的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不是聯合省的寡頭政府。基本上所有具有「支配」形態的社會組織,不管是宗教的、商業的、軍事的,總而言之,他們的結構都具有施展權力的潛能。而信仰、貿易、士兵相較之下祇是施展權力的手段與型式而已。簡而言之,政治上統一的地區,不代表其社會勢力也是統一的;另一種可能是,社會團體間的互相抗衡消耗了政府的力量,阨抑了政權的向外擴張(在我看來,明清的中國屬於另一種形式,即一個較弱的政府與一個組織鬆散的社會;或許這樣的「一盤散沙」必須為近代中國的命運負責)。在蒙古西征時滅掉的木剌夷,所謂的「山中老人」,基本上是一個以暗殺為手段要脅當地回教政權領袖的恐怖組織,其根據地即在伊朗南部的偏遠山區。在蒙古人到來之前,這樣的地理形勢已經足夠抵抗外來的入侵了。其實泰緬中邊境的「金三角」地帶,不也與之相類嗎。
將地緣政治的模型改一改,我想還是可以拿來做為理論的框架。
以上為滿腦子競爭意識之人的狂想。然而,用電腦遊戲來做比喻的話,我也想試著用這個框架來考察「種田派」模式,只發展,不爭霸,經營太平盛世的模式。比金錢和比大砲的勝負雖然是一目了然,然而拿來開發電腦遊戲就好了;比麵包奶油以致於「幸福指數」毋寧是更實際的課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