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3]

金的軍事與編制

在談到努爾哈齊的軍隊時不能免俗的必須交待所謂的八旗;一般最常見的八旗的編制是這樣的:「每三百人立一牛彔額真,五牛彔立一甲喇額真,五甲喇立一固山額真,固山額真左右立梅勒額真,原旗有黃、白、藍、紅四色,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註一]按此數據推算,八旗各有兵員7500人,全部兵力達六萬人──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編制狀態而已。薩爾滸之戰後三年,朝鮮方面所記載的金軍編制便是: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爾滸[2]

明軍的兵力與組成

從前引史料已知明軍出兵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除此之外,還有朝鮮兵一萬三千,葉赫兵一萬(按:這大概只是個成數。不過這支兵實際上沒有參戰,可暫略去不談)。比較有問題的是各路明兵確實的兵力數字,史無明文,最多記其成數。除此之外,前近代戰爭中士兵並不是可以任意替換的零件(實際上,任何時代都不是),兵力數字只能理解士兵的數量而不是質量,有必要交代不同明兵的作戰方式──在下文可以見到不同系統明兵的不同戰術如何造成了不同的戰鬥結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爾滸[1]

前言

對明朝來說,萬曆四十六年三月,西元1619年4月發生在今天遼寧省東部一片白山黑水間的薩爾滸之戰奏響了王朝覆滅的序曲;在此以前,無論對手是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東方海上的倭寇海盜,或是南方山岳的土司蠻苗,明王朝似乎總能振衰起蔽,從最初的大敗中吸取教訓,並以其重新組建的國防武力擊敗敵手。明王朝能夠在1590年代發生的三場大戰(即所謂的萬曆三大征)中取得最終勝利,正是倚賴這些與北虜南倭歷經血戰下所培養出來的國防精英。然而明朝的軍事優勢並沒有持續很久;就在薩爾滸一役當中,恪守著禦虜防倭的戰術、過去慣用的戰略規劃、久經戰陣的宿將、以及不乏作戰經驗的部隊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名,在與新興的女真人和努爾哈齊交手後的結果卻是「三路覆軍殺將,千古無此敗衄」[註一],陣亡將官三百一十員名,軍丁四萬五千八百七十餘。自此而後,明金之間雖然仍然角力不斷,互有勝負,然而大體而言卻是逐漸丟失遼東領土,甚至戲劇化的江山易手,引領清軍入關,建立清朝。明軍的戰敗,而且敗的如此之慘的原因是什麼?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凍頂;春風

凍頂

凍凛清冽,砌開撲鼻茶味甘,笑散嗔惱霾;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闖獻沒有火器?

  就現有資料而言我不太能贊同「順軍沒什麼火器」的論點;比較貼近實際的狀況應該是,明末清初所有逐鹿中原的陣營在火器的發展和使用上都不容小覷,而在戰場上使用火器的紀錄也很常見。就我看過的資料而言,缺乏火器的紀錄比起缺乏彈藥甚至於火器使用過度造成敗北(例如煙火管制沒做好自爆或者風向不對被自己人開火後造成的濃霧遮蔽住了視線,被敵人趁機殺入)的紀錄要少得多。

關於大順,有幾條資料值得注意。《明史》<流賊傳>: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軍的口糧與補給

最近翻了一下茅元儀的《武備志》,才發現裡頭有一些這方面的資料(雖然和這本書的部頭比起來實在少得多…);雖然不多,不過做個粗糙的描繪其實也差不多了。以下引文中的俗字異字皆改為現通用字。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田信玄的部隊

譯自Stephen Turnbull, The Samurai Sourcebook, pp.142-143

譯按:原文並沒有寫出漢字,所以以下的漢字是找資料來對的;不過還是有些找不到,而且找出來的我不保證完全正確!請行家幫忙糾正和補完。感謝。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足輕的戰場經歷[6]

譯自Stephen Turnbull, Ashigaru 1467-1649, pp.30-55。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足輕的戰場經歷[5]

譯自Stephen Turnbull, Ashigaru 1467-1649, pp.30-55。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輕的戰場經歷[4]

譯自Stephen Turnbull, Ashigaru 1467-1649, pp.30-55。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