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的口糧與補給
最近翻了一下茅元儀的《武備志》,才發現裡頭有一些這方面的資料(雖然和這本書的部頭比起來實在少得多…);雖然不多,不過做個粗糙的描繪其實也差不多了。以下引文中的俗字異字皆改為現通用字。
《武備志》書影。圖片來源
我們先從軍糧的種類、製法和份量談起吧。《武備志》卷九七:
「 齎糧
人千里餽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況深入敵境,飛輓不通,襲師及寇,益資擬備。雖云因糧於敵,亦虞清野以待。舊法,人持乾糧三斗,可用數旬;若班師在道,去境猶遠,儲貯之絕,即須撿擇贏瘦牛馬應卒,以充軍食,庶全人力,不致為賊困逼。
米一石,取無榖者,淨淘炊熟,下漿水中,任水曝乾,淘去塵,又蒸曝之,經十遍可得二斗。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濕徹,然後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
鹽三升,以水和入鍋中,炭火燒之,即堅小不消。一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將行。
粗布一尺,以一升釅醋浸,曝乾,以醋盡為度。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取小麥麵作蒸餅一枚,浸醋一升(小字:或作斗)。曝乾,以醋盡為度。食,每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五十日。
豉三升,搗如膏,加鹽五升,捻作餅子曝乾。每食,如棗核大,以代醬菜。人可食五十日。
米[麥少]一升,一人可食一日。
牛一頭食之,五十人可一日。
馬一疋食之,五十人可一日。
驢一頭食之,三十人可一日。
如更急難,諸戎裝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饑。
山行,即採松皮,每十斤與米五合煮之,令爛熟,半斤一人可食一日。
每人將油麻半升。如渴,取三十粒含之,立止。亦可將烏梅、乾酪行。
每人將葫蘆子或竹筒皮榼可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及盛行。
馬軍每人將乾酪與馬,恐馬渴乏。
近伐,邊兵遠行,則有麋餅、芻飯、[麥少]袋、雜餅之類。麋餅,用麋末作麵,投沸湯,和為餅,厚一分。候冷,切作碁子,曝乾收貯。如在營砦內,以湯沃而食之;如路行及戰陣中,乾食之。味美不渴,愈於雜餅。皺飯[麥少]並治如常法,惟曝極乾,令可齎持良久。」
以上所言的單位,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是容積單位。斤則是重量單位,約等於0.6公斤。如果要討論軍糧的運輸,重量單位要比容積單位要來的重要得多。《武備志》卷一四一:
「…米四斗,則是計其重,不過五十觔也。…」
也就是說,以上文的方式炮製出來的米糧四斗,重量相當於30公斤,可供一人食用百日。
卷一四一也提到了以人力搬運糧食的方法與效率:
「 人運
董摶霄曰:『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一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負米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給米一升,可供給二萬人。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
這也就是說徵用3,600人運糧,每人一天跑五百趟,可以將兩百石運糧送一百里(約65公里);假如一人一天食用一升,200石可供給20,000人。扣掉運夫的口糧則可供給16,400人。
此卷還大略交代了其他運輸方式的運量:
「 車運
茅元儀曰:『車運,…一曰人車,兩人牽推,每車運不過四石。一曰牛車,前駕二牛,以二人御之,運不過十二石。一曰騾車,以十騾駕一車,運可至三十石,然其費亦不貲矣。…』
騎運
茅元儀曰:『騎三等,曰馬;曰騾,力可至石五斗;曰驢,力可至一石。費多運寡,非善法也,不得已而用之。西北邊駱駝能勝數馬之任,然不可多得也。』」
比較可惜的是他沒有附上牲畜的消耗,所以沒辦法做個總體的比較。
最近翻了一下茅元儀的《武備志》,才發現裡頭有一些這方面的資料(雖然和這本書的部頭比起來實在少得多…);雖然不多,不過做個粗糙的描繪其實也差不多了。以下引文中的俗字異字皆改為現通用字。
《武備志》書影。圖片來源
我們先從軍糧的種類、製法和份量談起吧。《武備志》卷九七:
「 齎糧
人千里餽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況深入敵境,飛輓不通,襲師及寇,益資擬備。雖云因糧於敵,亦虞清野以待。舊法,人持乾糧三斗,可用數旬;若班師在道,去境猶遠,儲貯之絕,即須撿擇贏瘦牛馬應卒,以充軍食,庶全人力,不致為賊困逼。
米一石,取無榖者,淨淘炊熟,下漿水中,任水曝乾,淘去塵,又蒸曝之,經十遍可得二斗。每食,取一大合,先以熟水浸之,待濕徹,然後煮食之,一人可五十日。
鹽三升,以水和入鍋中,炭火燒之,即堅小不消。一人食可五十日。又宜夏月將行。
粗布一尺,以一升釅醋浸,曝乾,以醋盡為度。每食,以方寸煮之,可食五十日。
取小麥麵作蒸餅一枚,浸醋一升(小字:或作斗)。曝乾,以醋盡為度。食,每梧桐子大煮之,人可食五十日。
豉三升,搗如膏,加鹽五升,捻作餅子曝乾。每食,如棗核大,以代醬菜。人可食五十日。
米[麥少]一升,一人可食一日。
牛一頭食之,五十人可一日。
馬一疋食之,五十人可一日。
驢一頭食之,三十人可一日。
如更急難,諸戎裝用皮者亦可煮食救饑。
山行,即採松皮,每十斤與米五合煮之,令爛熟,半斤一人可食一日。
每人將油麻半升。如渴,取三十粒含之,立止。亦可將烏梅、乾酪行。
每人將葫蘆子或竹筒皮榼可受二升者,料前程之水,及盛行。
馬軍每人將乾酪與馬,恐馬渴乏。
近伐,邊兵遠行,則有麋餅、芻飯、[麥少]袋、雜餅之類。麋餅,用麋末作麵,投沸湯,和為餅,厚一分。候冷,切作碁子,曝乾收貯。如在營砦內,以湯沃而食之;如路行及戰陣中,乾食之。味美不渴,愈於雜餅。皺飯[麥少]並治如常法,惟曝極乾,令可齎持良久。」
以上所言的單位,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是容積單位。斤則是重量單位,約等於0.6公斤。如果要討論軍糧的運輸,重量單位要比容積單位要來的重要得多。《武備志》卷一四一:
「…米四斗,則是計其重,不過五十觔也。…」
也就是說,以上文的方式炮製出來的米糧四斗,重量相當於30公斤,可供一人食用百日。
卷一四一也提到了以人力搬運糧食的方法與效率:
「 人運
董摶霄曰:『每人行十步,三十六人可行一里,三百六十人可行一十里,三千六百人可行一百里。每人負米四斗,以夾布囊盛之,用印封識,人不息肩,米不著地,排列成行,日行五百回,計路二十八里,輕行一十四里,重行一十四里,日可運米二百石。每運給米一升,可供給二萬人。此百里一日運糧之術也。』」
這也就是說徵用3,600人運糧,每人一天跑五百趟,可以將兩百石運糧送一百里(約65公里);假如一人一天食用一升,200石可供給20,000人。扣掉運夫的口糧則可供給16,400人。
此卷還大略交代了其他運輸方式的運量:
「 車運
茅元儀曰:『車運,…一曰人車,兩人牽推,每車運不過四石。一曰牛車,前駕二牛,以二人御之,運不過十二石。一曰騾車,以十騾駕一車,運可至三十石,然其費亦不貲矣。…』
騎運
茅元儀曰:『騎三等,曰馬;曰騾,力可至石五斗;曰驢,力可至一石。費多運寡,非善法也,不得已而用之。西北邊駱駝能勝數馬之任,然不可多得也。』」
比較可惜的是他沒有附上牲畜的消耗,所以沒辦法做個總體的比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