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龜船
.
我譯自wikipedia的文章已經提到了做為發煙筒與砲門的是不同類型的龍頭。如果參考現存的畫作,這兩種類型的龍頭是可以辨識出來的:
全羅左水營龜船:
圖片來源
統制營龜船:
圖片來源
明顯的後者的龍頭位置較低,比較可能是用來做為砲門。值得注意的是「公之創智制船,寔在於全羅左水營」,而也只有全羅左水營的龜船是「龜頭下又刻鬼頭」(《李忠武公全集》<龜船之制>);換言之龜船的設計與戰術可能經歷了一段從衝犁敵船過渡到射擊火器的過程──在前者當中,龍頭的主要功能放出煙霧,掩護龜船的撞擊;而後者就是單純的火力投射。
龍頭下發煙的火爐:
圖片來源
從那幅統制營龜船的圖看來龍頭是平放的;然而文字資料暗示著可能有可以仰放的龍頭:
「…故先使龜船直衝層樓船(按:即日軍指揮官的旗艦,應為所謂的安宅船)下,以龍口仰放玄字鐵丸,又放天地字大將軍箭,撞破其船。在後諸船交發丸箭…」(《李忠武公全集》<唐浦破倭兵狀>)
在確認平放與仰放的龍頭存在的可能性後,火砲本身的類型就比較不影響龍頭是否可裝備火砲的問題。搭載火砲的是稱為「童車」的四輪載具:
火砲及其載具: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或許因為缺乏圖像,復原的載具並不完全相同;但再裝填應該不成問題。
.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統制營龜船的圖,就可以發現該圖的龜背上其實開了一條縫,並且有兩根應該是桅竿的長桿向後放倒;現在的復原模型則將這個特徵與全羅左水營的龜船圖合併在一起了。順便提及一點,即當時日韓船隻的桅竿都是可以放倒的,而早期中國戰船的桅竿也有這樣的特色:
安宅船與關船:
圖片來源
縱貫前後的巨大桅竿已放倒,安宅船的桅竿且有一部分在屋頂裡:
圖片來源
豎起桅竿的安宅船:
圖片來源
韓國的板屋船也具備這樣的特徵。
兩根桅竿放倒在後:
圖片來源
樹桅;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其桅竿的基座是可動式的:
圖片來源
《武經總要》中的樓船:
也有人認為那就是所謂的「拍竿」。圖片來源
我個人的看法是,《武經總要》中畫工拙劣的戰船,卻可以在朝鮮的戰船畫像中找到若干合於符節的點;換言之,宋代的戰船,其形式構造可能還殘留於當時朝鮮的戰船當中。
.
關於衝撞戰術的證據,主要來自於當時韓國側文獻中常見的「撞破」一詞,好比說上面就提到過的「又放天地字大將軍箭,撞破其船」云云。類似的資料還不少,例如:
「…倭船一隻出自昆陽,遁向泗川,緣岸行舟。先鋒諸將促櫓窮逐,前部將防踏僉使李純信、南海縣令奇孝謹等追捕其船。倭人下陸,撞破焚船。
後,當日辰時焚船時,慶尚右水使元均、南海縣令奇孝謹等追到同處,沈死之倭巡覓拯出斬頭。…」(《李忠武公全集》<唐浦破倭兵狀>)
「…倭中船一隻,為等如統筒放中,撞破焚滅為白遺…」(《李忠武公全集》<玉浦破倭兵狀>)
但若觀察一下該詞所使用的脈絡,將敵艦「撞破」的也有可能是銃筒或大將軍箭等諸如此類的火器。
除了此種可能的解讀外,「撞破」一詞究竟所指為何,是否能以通用的漢語意涵作直接的解讀,我覺得是頗有疑問的;當時的朝鮮文獻雖然都以漢字記載,但也有一些他們慣用但同時代的明朝卻不常見的用語,好比說他們很喜歡用的「悶迫」一詞。在我看來,由於船隻的類型與中國式的船隻較類似,當代中文中常用的「衝犁」一詞恐怕形容的比較貼切──利用船首平滑的弧形配合風向潮流,將敵人的船隻壓進水中。因此這種戰術也不是龜船的專利。
.
火砲在當時朝鮮的文獻中稱作「銃筒」。以前我稍微論證過西方的火砲是遠比東方厚重的,朝鮮也不例外,儘管那可以算是火砲無疑。例如最重型的天字銃筒:
http://0rz.tw/802rm
這座的銘文上刻「嘉靖乙卯十月天四百九十三斤十兩」,換言之約500斤(300公斤)重,相當於明代較輕型的大將軍砲;但比之同時代西方動輒上噸的火炮而言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此而言,朝鮮銃砲的威力並不在其尺寸上(所以更不在射程上。而,討論前近代海軍艦砲的射程並不能顯示出什麼特別的意義,尤其是在作戰的效力上;在搖晃的船隻上想準確的發砲一直到不久之前的現代還是艦砲設計的難題,超過數百公尺的射程優勢並沒有表面上的數據那樣驚人,當在那個距離之間打不中什麼東西時)。西方船艦上搭載的重型火砲可以擊破敵艦,四散的船殼破片可以致命;但即使如此,在鐵甲艦的時代來臨之前,純粹憑艦砲擊沉敵船是非常沒有效率的作戰方式──在原本就能浮起的木材上戳洞是幾乎不可能讓它沉到海裡的。西方海軍的大艦巨砲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應該有很多原因,但此種非決定性、殲滅性的海戰模式的確立,應該是其發展方向的助力之一。相形之下,儘管隨著火砲的發展隨之增加了艦砲搭載的質與量,東方的海戰模式始終沒有放棄各種燃燒兵器的使用,不管是火箭、噴筒(某種意義上的火焰噴射器)或者手擲的、內含易燃物及各種化學成分、能夠發出巨響、產生毒氣、濃煙、鉤附黏著等五花八門特殊配方與型制的榴彈。朝鮮火砲的效力也應該置於此種背景下來理解,尤其是雙方船艦甲板上總是密佈著戰鬥人員、提供一大票活靶時。人員殺傷與焚燒敵船才應該是朝鮮火砲效力的所在,而非打高空的射程。
所以說韓國人會比較愛用這個吧:
前頭帶著一包燃燒藥的火箭:
圖片來源
架成蜂砲更過癮:
圖片來源
發射!:
圖片來源
.
我譯自wikipedia的文章已經提到了做為發煙筒與砲門的是不同類型的龍頭。如果參考現存的畫作,這兩種類型的龍頭是可以辨識出來的:
全羅左水營龜船:
圖片來源
統制營龜船:
圖片來源
明顯的後者的龍頭位置較低,比較可能是用來做為砲門。值得注意的是「公之創智制船,寔在於全羅左水營」,而也只有全羅左水營的龜船是「龜頭下又刻鬼頭」(《李忠武公全集》<龜船之制>);換言之龜船的設計與戰術可能經歷了一段從衝犁敵船過渡到射擊火器的過程──在前者當中,龍頭的主要功能放出煙霧,掩護龜船的撞擊;而後者就是單純的火力投射。
龍頭下發煙的火爐:
圖片來源
從那幅統制營龜船的圖看來龍頭是平放的;然而文字資料暗示著可能有可以仰放的龍頭:
「…故先使龜船直衝層樓船(按:即日軍指揮官的旗艦,應為所謂的安宅船)下,以龍口仰放玄字鐵丸,又放天地字大將軍箭,撞破其船。在後諸船交發丸箭…」(《李忠武公全集》<唐浦破倭兵狀>)
在確認平放與仰放的龍頭存在的可能性後,火砲本身的類型就比較不影響龍頭是否可裝備火砲的問題。搭載火砲的是稱為「童車」的四輪載具:
火砲及其載具: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或許因為缺乏圖像,復原的載具並不完全相同;但再裝填應該不成問題。
.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統制營龜船的圖,就可以發現該圖的龜背上其實開了一條縫,並且有兩根應該是桅竿的長桿向後放倒;現在的復原模型則將這個特徵與全羅左水營的龜船圖合併在一起了。順便提及一點,即當時日韓船隻的桅竿都是可以放倒的,而早期中國戰船的桅竿也有這樣的特色:
安宅船與關船:
圖片來源
縱貫前後的巨大桅竿已放倒,安宅船的桅竿且有一部分在屋頂裡:
圖片來源
豎起桅竿的安宅船:
圖片來源
韓國的板屋船也具備這樣的特徵。
兩根桅竿放倒在後:
圖片來源
樹桅;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其桅竿的基座是可動式的:
圖片來源
《武經總要》中的樓船:
也有人認為那就是所謂的「拍竿」。圖片來源
我個人的看法是,《武經總要》中畫工拙劣的戰船,卻可以在朝鮮的戰船畫像中找到若干合於符節的點;換言之,宋代的戰船,其形式構造可能還殘留於當時朝鮮的戰船當中。
.
關於衝撞戰術的證據,主要來自於當時韓國側文獻中常見的「撞破」一詞,好比說上面就提到過的「又放天地字大將軍箭,撞破其船」云云。類似的資料還不少,例如:
「…倭船一隻出自昆陽,遁向泗川,緣岸行舟。先鋒諸將促櫓窮逐,前部將防踏僉使李純信、南海縣令奇孝謹等追捕其船。倭人下陸,撞破焚船。
後,當日辰時焚船時,慶尚右水使元均、南海縣令奇孝謹等追到同處,沈死之倭巡覓拯出斬頭。…」(《李忠武公全集》<唐浦破倭兵狀>)
「…倭中船一隻,為等如統筒放中,撞破焚滅為白遺…」(《李忠武公全集》<玉浦破倭兵狀>)
但若觀察一下該詞所使用的脈絡,將敵艦「撞破」的也有可能是銃筒或大將軍箭等諸如此類的火器。
除了此種可能的解讀外,「撞破」一詞究竟所指為何,是否能以通用的漢語意涵作直接的解讀,我覺得是頗有疑問的;當時的朝鮮文獻雖然都以漢字記載,但也有一些他們慣用但同時代的明朝卻不常見的用語,好比說他們很喜歡用的「悶迫」一詞。在我看來,由於船隻的類型與中國式的船隻較類似,當代中文中常用的「衝犁」一詞恐怕形容的比較貼切──利用船首平滑的弧形配合風向潮流,將敵人的船隻壓進水中。因此這種戰術也不是龜船的專利。
.
火砲在當時朝鮮的文獻中稱作「銃筒」。以前我稍微論證過西方的火砲是遠比東方厚重的,朝鮮也不例外,儘管那可以算是火砲無疑。例如最重型的天字銃筒:
http://0rz.tw/802rm
這座的銘文上刻「嘉靖乙卯十月天四百九十三斤十兩」,換言之約500斤(300公斤)重,相當於明代較輕型的大將軍砲;但比之同時代西方動輒上噸的火炮而言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此而言,朝鮮銃砲的威力並不在其尺寸上(所以更不在射程上。而,討論前近代海軍艦砲的射程並不能顯示出什麼特別的意義,尤其是在作戰的效力上;在搖晃的船隻上想準確的發砲一直到不久之前的現代還是艦砲設計的難題,超過數百公尺的射程優勢並沒有表面上的數據那樣驚人,當在那個距離之間打不中什麼東西時)。西方船艦上搭載的重型火砲可以擊破敵艦,四散的船殼破片可以致命;但即使如此,在鐵甲艦的時代來臨之前,純粹憑艦砲擊沉敵船是非常沒有效率的作戰方式──在原本就能浮起的木材上戳洞是幾乎不可能讓它沉到海裡的。西方海軍的大艦巨砲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應該有很多原因,但此種非決定性、殲滅性的海戰模式的確立,應該是其發展方向的助力之一。相形之下,儘管隨著火砲的發展隨之增加了艦砲搭載的質與量,東方的海戰模式始終沒有放棄各種燃燒兵器的使用,不管是火箭、噴筒(某種意義上的火焰噴射器)或者手擲的、內含易燃物及各種化學成分、能夠發出巨響、產生毒氣、濃煙、鉤附黏著等五花八門特殊配方與型制的榴彈。朝鮮火砲的效力也應該置於此種背景下來理解,尤其是雙方船艦甲板上總是密佈著戰鬥人員、提供一大票活靶時。人員殺傷與焚燒敵船才應該是朝鮮火砲效力的所在,而非打高空的射程。
所以說韓國人會比較愛用這個吧:
前頭帶著一包燃燒藥的火箭:
圖片來源
架成蜂砲更過癮:
圖片來源
發射!:
圖片來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