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圖曼帝國的軍事機構[1]

譯自Stanford Shaw,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1977, pp.122-134

--

軍事機構(Seyfiye)

帝國的保護和擴張、維持秩序與安全、保證資源的適當利用、保護整個國家
系統其它部分的組織與功能,這些職責由統治階級中的軍事機構擔當,他們被稱
為「愛赫爾.賽依夫」(Ehl-i Seyf),意即「劍士」(Men of the Sword)。

陸軍

軍事機構主要分成陸軍與海軍兩個部分。前者又包括「卡普庫魯」(kapıkulu)
,意思是「政府的奴隸」(slaves of the porte);還有地方部隊。

1.「卡普庫魯」(Kapıkulu)

他們基本上是蘇丹的中央常備軍。最初他們的成員是俘囚和傭兵,不拘於穆斯林或非穆斯林。後來則幾乎全由「德芙什美」(devşirme)系統中徵召而來的青年組成。

(a)「新軍」(Janissary)

「新軍」步兵是卡普庫魯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德芙什美」系統所造就的統治階級組成的軍事武力。他們分成101個營(orta,battalion),各營由稱作「籌把濟」(çorbaci)的指揮官指揮;「籌把濟」的字面意思是「杓湯的人」(soup ladler)。其中34個營,每營40至70人,稱作「賽格邦」,意即「馴犬獵人」(keeper of the hounds);其職責是作為蘇丹的個人衛隊,跟隨蘇丹出獵或打仗。由於他們與蘇丹的距離如此接近,因此其他部隊的指揮官大部分就選拔自「賽格邦」。賽利姆一世(Selim I)創造了特別的新營「指揮官單位」(commander unit)「阿.波魯克」(ağa bölük);他們是「新軍」指揮官「阿」(ağa,commander)的個人衛隊,幫助指揮官執行日益增加的職務,包括維持首都的秩序、護衛蘇丹、以及組成戰陣中軍隊的核心。搭配「新軍」的「貝克它什」(Bektashi)秘密教派,其傳教者是「新軍」部隊的主要顧問,負責訓練其成員在各營中擔任軍中牧師(chaplain),教導宗教信仰與知識。直到16世紀晚期「貝克它什」的成員才被官方正式的配屬於軍中;其成員為第99營,而其宗師(grand master)則指派為該營的「籌把濟」。

「新軍」理論上得隨時保持作戰狀態,準備於即時行動;因此其成員不准結婚,必須待在他們的兵營並且經常訓練。在蘇勒曼(Süleyman)麾下他們的數目不超過三萬人,還不是軍中人數最多的部隊;但他們的組織、訓練以及紀律,他們對於槍支、長矛、弓箭的精熟使他們成為帝國最重要的作戰武力,直到17世紀。當沒有軍事行動時,「新軍」負責維持整個帝國戰略要點的安全。在伊斯坦堡(Istanbul),他們在召開帝國議會時於議會大門口站哨,擔任城市的警察和消防員;只有在星期五晚上他們恪守宗教信仰去禮拜時才把這些責任交給其他人。他們也輪流戍守全國城市的主要城門、村鎮、碉堡和警局,擔任地方城市的警務;通常每次輪戍時間為九個月,然後回到伊斯坦堡的兵營。薪餉於每年個季發放,另外有特別獎勵,作為個人完成特殊任務或困難任務後的報酬。


拔刀奔馳的Janisary。圖片來源

(b)砲兵

火砲的笨重使得新武器的廣泛接受和使用被延遲。封建騎兵排斥使用火器,因為那妨礙了他們的迅速行動;但「卡普庫魯」步兵,也就是「新軍」,在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治下快速且完全的接受了它。在拜亞吉德二世(Bayezit II)的領導下,在東安納托利亞(Anatolia)被馬穆魯克(Mamluks)擊敗的教訓促使蘇丹開始為「新軍」裝備火槍(hand weapon)(火繩槍,harquebuse),發展出比起過去機動性更佳的火砲和更有效的彈藥,並將這些兵器的使用整合為一個整體,以便協同作戰同時發揮效用,而不是各自為戰。「捷貝濟」(Cebeci)(甲匠,Armorer)部隊負責製造和提供「新軍」這些武器,並把它們運送到使用的地點。「捷貝濟」的成員也被訓練為使用火槍的步兵,另外還負責他們在伊斯坦堡的兵營附近、面對聖所菲亞大教堂(Atasofya) 地區的警務。這支部隊量小質精,1574年時不過625人;只有在後來帝國衰退,軍隊數量普遍增長、標準和紀律瓦解的影響下才使其成員快速的增加。

砲兵(Topchu Ocaği.,The Cannon corps)是在穆拉特二世(Murat II)時為了製造和使用火砲而組織起來的;拜亞吉德在位時(Bayezit)將之重組而達到其戰力的頂峰,除了戍守重要的城堡和地點之外,也能夠在野戰或攻城時支援「新軍」和地方部隊。砲兵分為鑄造和發射兩個部門,各自執行其任務。他們的主要營區和鑄砲工廠位於伊斯坦堡,現在的地名就叫做「托普翰」(Tophane),即鑄爐(Foundry)之意。其他部隊的分支營區和鑄砲場則分布在帝國的不同區域。和「新軍」一樣,砲兵部隊也分為若干營;在1574年其成員大約有1100人,而在17世紀約5000人。由於火砲彈藥拖慢了軍隊的行進,在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時建立了新的砲車部隊(Top Arabazi.,Cannon wagon),在戰時負責運送武器彈藥;他們同時也製造和保養砲車。其工廠位於「托普翰」區,而營區則位於「什希瑞米尼」(şehiremini)區,其它分枝單位也駐匝在帝國各處的城堡與村鎮。其部隊組成63個營,在1574年有400人,而在17世紀只有622人。一支由小船組成的特別艦隊則負責由水路運送火砲。

最後,進行城市堡壘的攻佔時還有兩種支援部隊:(1)坑道工兵(La-ımcıyğn,Miner)負責開挖地下通道,破壞城牆或砲台的地基;以及(2)迫砲手(Humbaracıyğn,Mortar man),負責製造、運送和使用迫砲、地雷、手榴彈和炸彈,從陸上或海上攻擊敵人的堡壘。在穆拉特二世在位時組建起來的坑道工兵,根據其支援的方式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那些支薪、屬於「卡普庫魯」一部分的負責支援「新軍」攻擊設防地點,是「捷貝濟」的附屬部隊;另一方面那些附屬於「提馬爾」采邑(timar)的編組在地方部隊中,支援它們的軍事行動。迫砲部隊也分為兩個部分,那些鑄造火砲的附屬於「捷貝濟」部隊,而在會戰和攻城時發射迫砲的則隸屬於砲兵部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迫砲部隊,由例行駐匝於帝國各地城堡的成員組成;他們依靠「提馬爾」過活,不支薪。因此他們由要塞指揮官或者地方部隊的將領來指揮,而不聽令於他們所屬的部隊指揮官;雖然在編制上他們仍然是「卡普庫魯」的一部分。


Humbaracıyğn。圖片來源

(c)「卡普庫魯」騎兵

「卡普庫魯」也有騎兵的分支,稱作「卡普庫魯.蘇法力雷利」(kapıkulu
Süvarileri)。人們常常將他們與地方部隊的騎兵部隊搞混,但他們是非常不同的;他們在伊斯坦堡支薪而非以「提馬爾」采邑過活。他們通常稱為「希柏」(Sipâh)(馬兵,Horseman )、「阿特.波魯克.哈爾克」(Altı Bölük Halkı)(六團之士,Men of the Six Regiments)或者逕稱為「波魯克」(Bölükı)(團士,RegientMen)而不是「希柏伊」(Sipahi),後者指封建騎兵。這六支「卡普庫魯」騎兵部隊當中最早成立的兩支稱為「烏魯費希.延」(Ulufeciy ğn)(領餉人,SalariedMen),分為左右兩部;他們由盧莫利(Rumeli)的「貝勒貝惹」(beylerbeyi)卡拉.帖木兒泰什帕夏(Kara Timurtash Pasha)所建立,在穆拉特一世時改為直屬於蘇丹。第三和第四支部隊稱為「古瑞巴」(Gureba)(外人,Stranger,Foreigner),通常也分為左右兩部,是從部分來自中東、在鄂圖曼帝國中服役的穆斯林傭兵中組織起來的。最後的兩個團稱為「希爾.塔」(Sil âhtar)(執兵者,weapon bearer)和「希柏伊.歐.朗」(Sipahi o ğlan)(「希柏伊」Sipahi之子,Sipahi children),可能在穆罕默德一世(Mehmet I)在位時才組建,是整個騎兵武力中的菁英。通常前四支部隊士兵總稱為「四團」(Bölük ây-ı Erbaa,four regiment),在會戰時佈置於蘇丹所在位置的兩側;而「希爾.塔」和「希柏伊」之子則只部署在蘇丹的右側近。他們都有比「卡普庫魯」步兵更多的薪水和特權,因為他們的職位更高貴,更多人爭取。其部隊的來員包括「伊渠.歐.朗」(Ichi o ğlan)的畢業生中被認為不適合在宮廷中服務的、六團當中現役成員的子弟、大部分來自阿拉伯、波斯、庫德族(Kurd)的穆斯林、土耳其禁衛軍成員當中表現卓越者以及,偶而有其他來自「卡普庫魯」部隊的傑出成員。在進行軍事行動時,「希柏伊」之子和「希爾.塔」負責護衛蘇丹。後者同時負責在行軍時為軍隊主力造橋開路、守衛蘇丹的馬匹、執其馬尾(horsetail)。(待續)

附:現代土耳其語字母與發音

本文中的部分原文是以拉丁化的現代土耳其語的字母拼寫的;關於其字母與發音可參考這裡:http://www.onlineturkish.com/alphabet.a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