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水師──其總噸位及其在世界海軍史中的地位

拙文〈明鄭水師的船舶種類、尺寸、噸位與總噸位〉中已探討了1683年澎湖之役中,明鄭水師參戰的船隻種類、其個別型號的噸位計算公式及總噸位;得出明鄭側參與該役的船艦總噸位為68,220噸的結論。文末且附註此非明鄭極盛時的艦隊規模;此問題筆者尚未收集到足以解答的可靠資料,但是在史料價值上存在疑慮的資料倒撿得一條:

「…遂大整兵船:

以中提督崇明伯甘煇為前部先鋒,統左虎衛陳魁鐵人五千、護衛兵一萬,並宣毅前鎮陳澤、宣毅後鎮吳豪、前衝鎮劉巧、右虎鎮陳鵬、後勁鎮楊正、左衝鎮郭義、後衝鎮劉進忠、水武鎮林世用等兵一萬,配坐大熕船二十隻、鳥船二十隻、快哨十隻,為首程。

又遣右提督建威伯馬信,統右先鋒鎮楊祖、援勦左鎮林明、殿後鎮黃昌、親兵鎮黃應、智武鎮藍衍、木武鎮黃昭、正兵鎮楊世德、火武鎮魏標等兵二萬,配坐大戰船三十隻、趕繒船二十隻、快哨十隻,為二程接應。

又令後提督建安伯萬禮,統援勦右鎮賀世明、右衝鎮蔡祿、宣毅中鎮李化龍、神器鎮楊祥、援勦中鎮蔡文、宣毅左鎮黃安、宣毅右鎮巴臣興、奇兵鎮張魁等領兵二萬,配坐大熕船三十隻、艍船二十隻、快哨十隻,為第三程接應。

成功自領侍衛陳堯策、五軍都督張英、左武衛林勝、右武衛周全斌、吏官潘庚鍾、戶官林俞卿、禮官黃開泰、行營刑官程應璠、兵官張煌言、工官馮澄世、閩安侯周瑞、輔明侯林察、定西侯張名振、平北侯周鶴芝、忠定伯林習山、親兵鎮楊好、中權鎮李泌、祥符伯五軍戎政王秀奇、援勦前鎮戴捷、援勦後鎮劉猷、護衛右鎮楊衍、參軍林奇昌、紀許國、蔡鳴雷、監紀柯平等,配坐水師前鎮阮美、一鎮洪善、二鎮蔡福、三鎮林德、四鎮毛玉、五鎮陳瑞等船共一百二十隻、兵四萬,為合後。號稱舟師一十萬眾,航船北上。」(江日昇《臺灣外記》順治十五年四月項下)

此時為鄭成功整軍北伐,尚未在羊山遭颱時舟師的規模;此處且不論江氏此書體例有類小說,且信他「是編於明紀或本末、或編年、或遺聞以及國朝定鼎名臣奏疏、平南實錄諸書,又就當日所獵聞、事之親身目睹者,廣為搜而輯成」(上引書〈凡例〉),以上述資料為準,再套用前述拙文中船隻噸位的計算公式,所能得出此時鄭成功麾下的水師總噸位是?先整理一下上引文中的船隻種類及數量:



由於數據的缺失,總噸位的數字當中必然包括了一些估計在內:這當中的主要問題,例如「大熕船」、「大戰船」的噸位,仍照前述拙作的方式將其視為與鳥船噸位相當的船隻;其次,「合後」當中各艦種的數量比例是如何呢?除了參考首、二、三程的比例之外,前述拙作所援引的〈飛報大捷書〉中也可以觀察到大型艦(鳥船、戰船、砲船)、中型艦(趕繒)、小型艦(艍船)大約2:2:1的比例。為從嚴估計,「合後」部分的數據我便採取此比例,而不採首、二、三程大型艦較大的比例。最後,艍船以下的噸位數字很小,所以噸位更小的快哨就不計算在內了。

所以我們得出以下數據:

148(大熕船50 + 大戰船30 + 鳥船20 + 大型艦估計48) × 540(噸) + 68(趕繒20 +中型艦估計48) × 160(噸) + 44(艍船20 +小型艦估計24) × 44(噸)
= 79,920 + 10,880 + 1936
= 92,736(噸)

若與大約同時期的西方海權相較,我們可以發現滿清對明鄭的恐懼擔憂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在1659與1683這兩個時間點上,鄭氏可能分別擁有總排水量達92,736與68,220噸的艦隊;若與英、荷兩強權(見以下附錄)來做比較,這兩個國家的戰列艦總噸位在1660年分別約為88,000、62,000,而在1685年則分別為128,000、102,000噸,比之明鄭僅僅略勝一籌,說是難分軒輊也不為過。(唯必須要注意的是,西方所謂的戰列艦總噸位意味著,其他不被當作戰列艦的較小船隻其噸位未被計算在內。若以同樣的標準來計算,明鄭艦隊的總噸位應只能計入大型艦艇;總的來說明鄭側的艦隊規模與西方相較還是稍小的)

附錄一

作為比較基準,Jan Glete所寫的Warfare at Sea, 1500-1650, pp.188-189附有一張表,將1500-1650年間主要歐洲強權的帆艦(sailing warship)與划槳艦(galley)噸位分幾個時期列出來了:

--

原註:

A.
噸位是作者計算的。100噸以下的船隻在戰時雖然有相當數量,沒有列入計算。雇用或徵用的船隻也不包括在內,此外也不包括屬於私掠艦隊或貿易公司的海盜船。荷屬西印度公司在1630年代擁有一支2萬至1萬5千噸的海軍。私人長期租與西班牙的戰艦(藉由簽定奴隸貿易asiento合約)有計算在內。葡萄牙在1600-1630年間是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

B.
所有計算出來的噸位都是近似值,這個時期的資料通常並不精確。括號內的數據是非常粗略的估計。被斜線分開的兩個數據表示只能大約顯示的海軍規模。

C.
英國和瑞典划槳艦欄中的星號表示僅有一些、甚至一艘划槳艦,而其總噸位不到500噸。

每單位為千噸:



附錄二

同一位作者另著有Navies and Nations: Warships, Navies and State Build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1500-1850一書 (Stockholm, 1993),附有1650-1850年主要強國戰列艦隊的總噸位表。我無緣親見該書,該表格引自Andrew Lambert, War at Sea in the Age of Sail(Cassell, London, 2000),簡體中譯本為《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上海人民, 2004),p.214(每單位為千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