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法

有件事我必須先聲明:我並不是以一個「文章寫得很好」的人的身分來寫這篇文章:不過若就進步的程度而言,當我在整理以前文章時,可以很明顯的感到過去文筆的疏漏與滯澀時,我想我可以梳理出一些我自己過去的文筆與現在的文筆不同的地方,以及為何現在的文筆比過去好的理由。理由有四點:韻律、邏輯的關聯、現象的關聯以及佈局。這四個理由當中,前三個理由關係到的都是「通不通順」的問題;而第一個和最後一個理由則影響到一篇文章是否給人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雖然前者影響的是微觀的字詞句,後者則是巨觀考量整篇文章,以大塊的段落篇章為編排的單位。

從實際操作的層次來看,或許可以說,文章中的「韻律」是一種以「保存欲表達的意義」(這是為了顧及「『邏輯』與『現象』的關聯」;雖然一篇有韻律的文章朗誦起來也是很好聽,但我沒辦法忍受沒內容的文字堆砌)為前提之下,調整中文的方塊字(啊我忘了說,我這篇文章是針對中文的寫作而發;因此我不能籠統的把它說成文字或符號。雖然我有限的英語作文嘗試一整個就是不像樣,但我想方塊字和拼音字的寫作原則是不一樣的)與標點,調整其數量及排列組合後所產生的效果,如音樂或詩詞般「『挑動』或『撼動』人們的心弦」。然而這種解釋對於其理解其實沒有什麼幫助,還不如將定義所指涉的對象確切的描述出來──我與文化局的前輩同仁佶霖兄之間的對話可為一例。當時他捧著我的文章問到: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鄭攻台時的登陸地點

摘自翁佳音,〈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二)〉,收錄於《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三期,九十年九月。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至17世紀東南亞運用火器的情形[2]

節譯自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p.379-394。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至17世紀東南亞運用火器的情形[1]

節譯自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p.379-394。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拉丁的部隊[2]

譯自David Nicolle Ph.D著, Angus McBride繪圖, Saladin and Saracens, pp.15-21, Osprey publishing(Great Britain), men-at-arms series 171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拉丁的部隊[1]

譯自David Nicolle Ph.D著, Angus McBride繪圖, Saladin and Saracens, pp.15-21, Osprey publishing(Great Britain), men-at-arms series 171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僕店一訪

2006年12月31日,我有幸參與了環繞網路名人LQY大神為中心而舉辦的網聚──其實參與人並不多,這也不是我的重點;從來我就不喜歡與人來往,後來也沒能交上知己的複數型,不管是死人還是活人。活人還是更麻煩的,不像死人能夠予取予求,這是在書本上與古人神交而不必勾心鬥角擔驚受怕的、沒耐性與人交際應酬的我認識的死人比活人多的主要原因吧;雖然這句其實是甘懷真師的話頭。然而終究除了學識外我沒有得到什麼,終究除了與自己相似的靈魂外我沒有期待什麼,終究除了麻藥般的沉迷之外我沒有追求什麼;當人是清醒的時候,當人是清醒的意識到「我」的存在,當人是清醒到去監視、督促、鞭策、反省、乃至譴責那個可以清楚意識到的「我」的時候,我寧願腦裡專心一致的想著其他東西而忘掉自己。當然,年紀越大這越不能做到了,雖然這未必是年紀的關係,也有人是「不知老之將至云耳」;這也是我和與會者之間最大的不同吧。我不是真正的那種能全心投注在某個目標上而沒有其他顧慮的人;既然總是有其他的顧慮,那麼什麼樣的選擇都是一樣的,好比經濟學上講的機會成本,只是對我而言各種選擇之間並沒有輕重緩急的順序罷了。

那麼重點是什麼呢?重點是本次L大神選擇聚會的所在: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Jan 21 Sun 2007 22:04
  • 復古

復古

復古者,考史論證也。予攻史學亦自幼時;惟歲二十餘,始稍通考據圭臬。而於史論所屬文,見諸「矜伐」;乃論理,非論據。於史有學,見諸「述學」,乃陳所學,亦非有創造在焉。緣耳目既熟習,惟孜孜於史一道,旁若無他學,所謂挂一漏萬者是也;予於此有深省,現時故能顧及他學,而與史學相發明。予入大學,得之於史學者實寡,得之於哲學、社會學者,則深且有大義。此故史學無理論之故;又史學無理論故,人皆得談且易於談,門檻既低,闌入者眾,遂成淺學。然近世於史為大家者,必有其一番理論,雖淺人不學,眾無以辨,終難掩是學之深且廣,以有辨正故也。以有辨正故也,淺學疏漏,易於駁難;淺學者眾,以寡斃眾。此皆孚於好勝之心,睥睨之氣,眾所悅也,故能得其徒,得其傳。雖然,此好史者之陋習也;極推其論據,將依於胡底?謂符於學術規範則可,謂為「史實」,真實之歷史,則於哲學層面尚有一番大議論,而史學之訓練無以預此。唯予此癖難扼,娛之眾人以當餘興,似可;予自有反思在焉,不陷於此。作復古。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21 Sun 2007 22:04
  • 矜伐

矜伐

矜伐者,予有奇想,四顧似無人及,則舉其可矜者伐之,自鳴得意,亦自嘲也。顏子有言「願無伐善,無施勞。」;子亦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典皆出《論語》。伐者、矜者,皆自滿其功之謂;惟已發未發之別,然亦可分君子小人矣;雖然,矜必待伐而後能表,見微者寡故。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也。」文人好名,自古皆然。惟名稱否,不須於當世;見微知著,苟能氣流一脈,則養之發之,唯待後勁聖賢爾。孟子云「善養吾浩然正氣」,學者必有氣。氣以矯枉,以發直,以見理,以行前諸事而魄然有勢,振聾發嘳。雖然,氣勁者,非皆理直者也;理屈而氣勁,徒貽智者笑,賁勇者憤。故伐者伐,理者理,雖伐,予不敢不理其理。故同予道者,硜硜然叩予理道而深識之,丁丁然奏予華彩而近浸之,通矣,樂矣。不同予道者,或不為謀,或憚心竭慮,節節欲逼予理之無通者,層剖寸凌,將盡精微;予與之往來,亦可數見勝負,高明相照。此中亦有道不同而不孤,求者有數,不寂寞矣。作矜伐。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an 21 Sun 2007 22:03
  • 述學

述學

述學者,述予所學也;學者,必有由有創:創者,予可自鳴高;由者,予不能不述其所自,尊先聞道者也。此其一。噫!雖然,由者創者,不獨偏貴:創者貴先聲,以其空前無古人,震爍霹靂,奪人耳目,遂一時無比,而遠傳後世矣。傳之既久,恍兮惚兮,耳目既習,日用亦久,哂其微言,而無問於大義。有用心者察其微,是其大,尊焉效焉,雖問津乏人,而能一脈單傳,裨後世者,由者當然。此由者之有以用、因以大、之以貴、而所當尊者也。此其二。或曰:「世所識,志士所誌,惟一不惟二,遑論祭殿;俗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皆貴速先,不齒遲後。學之大者,必惟開宗祖師是趨。」予曰:「不然,此俗人論道,不識其妙,惟先後之分,別之甚易,遂以之為高下殿最;學非深究,欲得其髓,難矣。而非深究得其髓者,必不能識也;最推之,識最高,見最大者,無人能識,此孫子『善戰者無名』之旨也。」故學有先後,而無預於高下;前人境界尚不能達,而侈談於開宗立派,亦癡人說夢爾。要之,成一家言,先後其表,深微其裡;學者但憚心竭慮,其學必有可觀處,何忌於無知輩毀譽。高自高,低自低。此其三。作述學。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