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攻台時的登陸地點
摘自翁佳音,〈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二)〉,收錄於《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三期,九十年九月。
--
本文探討的不是鄭成功本人,而是「鄭成功大軍」通過鹿耳門、進入台江內海後大規模登陸的地點;後者在史料基礎上能夠提供的歷史想像無疑較前者豐富得多。而「舞台」一詞,則有兩層涵義:第一層表示本文為具體的歷史考據,第二層則企圖從此考據的基礎上建立起親切的歷史圖像──現代的史學工作者通常只能顧及第一層,但一般群眾關心的無疑是第二層;本文即企圖在第一層上打下功夫,以與地方研究者所關心的第二層建立聯繫。在此同時也宣示,紮實的考據在重構歷史論述的威力上,並不下於新理論的應用。
江日昇《台灣外記》與楊英《從征實錄》所記載的大軍登陸地點皆在「禾寮港」;迄今研究者對此地名的考訂,多認為即清代方志、輿圖中的「禾寮港街」附近,即今臺南市西門路三段附近的三山國王廟,或裕民街二老爺宮廟一帶。然而「禾寮港」是否即為「禾寮港街」,則尚有兩個必須解決的疑問:一是,此地若能容納大軍登陸,在當時則應為重要的大港埠;但清代地方志卻極少提及該地。二是,該地離荷蘭人據守的普羅文遮城(今赤崁樓)僅數百公尺,大軍搶灘之處即貿然兵臨城下,似有欠周詳。
荷蘭文獻如《巴達維亞城日記》、《熱蘭遮城日誌》、〈臺灣城決議錄〉等檔案的記載,遠較中文資料詳盡;從荷蘭文獻看來,登陸後的鄭軍在往南進攻赤崁樓的同時,還沿著赤崁海岸北進今安定與新市一帶,更在台江一帶的鹿耳門、北線尾海路並進,攻打熱蘭遮城;由此可見戰爭的規模並非僅限於赤崁週遭。而荷蘭文獻中所記載的鄭軍登陸地點為「士美村」(Smeerdorp),臺南的地方研究者考訂其地為臺南縣市交界處的開元寺一帶;又,荷蘭文「Smeerdorp」意指「油脂之村」,其地名或起源於當地榨油的油車業,所指可能即今臺南縣永康市的「車行」一帶。
一般通說所認定的明鄭側進軍路線。圖片來源
猶有甚者,「禾寮港」的名稱奇特,福佬系漢人既不會將存放稻穀的草寮稱為「禾寮」,若視為外語的音譯亦不知所指為何;另一個可能則是傳鈔時常有的手民之誤──同一地點,其他記載大部分相同的史料便有「水寨港」(阮旻錫《海上見聞錄》)、「水寮港」(彭孫貽《靖海志》)等不同的名稱,而將「禾寮港」記為「下寮港」的方志亦復不少(如《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關係文獻零集》、《續修臺灣府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等)。若「禾寮」實為「下寮」的誤寫,則又恰好與荷蘭文獻中的地名相映證──「士美村」內的有一地名為「Olikan」(或拼寫作Olijlankaan、Oylankan、Orakan),推測即為「下寮港」或「蚵寮港」的音譯。若是,則鄭成功大軍登陸的地點,可能即為以上兩地所在的今臺南縣永康市洲仔尾一帶。
登陸地點的問題解決後,甚至可以進一步解開其他迷團;例如,戰役結束後雙方約和的地點在何地?由於荷蘭文獻中記載鄭氏登陸的地點為赤崁,容易令人誤會戰役僅限於該地附近。實則,細察荷蘭文獻的脈絡,可知赤崁一詞有廣義的定義,而其地域範圍相當廣大;至一六四四年時「赤崁」所指的範圍可能北抵今鹽水溪,南以三爺宮溪或二層行溪為界。荷蘭文獻中荷使晉見鄭成功前曾經過的「花園」,便不在赤崁樓附近;而荷使從早上十點出發,至傍晚時才返回,這樣一來一往所耗費的時間,也暗示著赤崁樓與該地有著一段距離。
那麼荷使所經過的「花園」究竟是現在的哪裡呢?首先必須說明的是,荷蘭時代已有的許多街庄,後來卻被認為是明鄭來臺後所擘畫。如荷蘭人所建的「長官別莊」,從地望來推測,即有可能在後來為明鄭接收,被鄭經改建為「北園別館」,即清代「開元寺」,現在「海會寺」的原址。又鄭氏降清後,該館為臺廈道周昌所接收;由周所留下的記載來看,該館的規模與格局較接近歐式的花園,可做為旁證。若此,則或許可以進一步推測,在「海會寺」稍北,陳永華所建的洲仔尾陳氏花園,很有可能也是接收荷蘭時代已有的花園建築。既然此地即為鄭成功大軍登陸之地,則鄭氏將指揮部設於此、並於此接見荷蘭使者,也是很合理的。
摘自翁佳音,〈重覓鄭成功大軍登陸的舞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二)〉,收錄於《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三期,九十年九月。
--
本文探討的不是鄭成功本人,而是「鄭成功大軍」通過鹿耳門、進入台江內海後大規模登陸的地點;後者在史料基礎上能夠提供的歷史想像無疑較前者豐富得多。而「舞台」一詞,則有兩層涵義:第一層表示本文為具體的歷史考據,第二層則企圖從此考據的基礎上建立起親切的歷史圖像──現代的史學工作者通常只能顧及第一層,但一般群眾關心的無疑是第二層;本文即企圖在第一層上打下功夫,以與地方研究者所關心的第二層建立聯繫。在此同時也宣示,紮實的考據在重構歷史論述的威力上,並不下於新理論的應用。
江日昇《台灣外記》與楊英《從征實錄》所記載的大軍登陸地點皆在「禾寮港」;迄今研究者對此地名的考訂,多認為即清代方志、輿圖中的「禾寮港街」附近,即今臺南市西門路三段附近的三山國王廟,或裕民街二老爺宮廟一帶。然而「禾寮港」是否即為「禾寮港街」,則尚有兩個必須解決的疑問:一是,此地若能容納大軍登陸,在當時則應為重要的大港埠;但清代地方志卻極少提及該地。二是,該地離荷蘭人據守的普羅文遮城(今赤崁樓)僅數百公尺,大軍搶灘之處即貿然兵臨城下,似有欠周詳。
荷蘭文獻如《巴達維亞城日記》、《熱蘭遮城日誌》、〈臺灣城決議錄〉等檔案的記載,遠較中文資料詳盡;從荷蘭文獻看來,登陸後的鄭軍在往南進攻赤崁樓的同時,還沿著赤崁海岸北進今安定與新市一帶,更在台江一帶的鹿耳門、北線尾海路並進,攻打熱蘭遮城;由此可見戰爭的規模並非僅限於赤崁週遭。而荷蘭文獻中所記載的鄭軍登陸地點為「士美村」(Smeerdorp),臺南的地方研究者考訂其地為臺南縣市交界處的開元寺一帶;又,荷蘭文「Smeerdorp」意指「油脂之村」,其地名或起源於當地榨油的油車業,所指可能即今臺南縣永康市的「車行」一帶。
一般通說所認定的明鄭側進軍路線。圖片來源
猶有甚者,「禾寮港」的名稱奇特,福佬系漢人既不會將存放稻穀的草寮稱為「禾寮」,若視為外語的音譯亦不知所指為何;另一個可能則是傳鈔時常有的手民之誤──同一地點,其他記載大部分相同的史料便有「水寨港」(阮旻錫《海上見聞錄》)、「水寮港」(彭孫貽《靖海志》)等不同的名稱,而將「禾寮港」記為「下寮港」的方志亦復不少(如《續修臺灣縣志》、《臺灣關係文獻零集》、《續修臺灣府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等)。若「禾寮」實為「下寮」的誤寫,則又恰好與荷蘭文獻中的地名相映證──「士美村」內的有一地名為「Olikan」(或拼寫作Olijlankaan、Oylankan、Orakan),推測即為「下寮港」或「蚵寮港」的音譯。若是,則鄭成功大軍登陸的地點,可能即為以上兩地所在的今臺南縣永康市洲仔尾一帶。
登陸地點的問題解決後,甚至可以進一步解開其他迷團;例如,戰役結束後雙方約和的地點在何地?由於荷蘭文獻中記載鄭氏登陸的地點為赤崁,容易令人誤會戰役僅限於該地附近。實則,細察荷蘭文獻的脈絡,可知赤崁一詞有廣義的定義,而其地域範圍相當廣大;至一六四四年時「赤崁」所指的範圍可能北抵今鹽水溪,南以三爺宮溪或二層行溪為界。荷蘭文獻中荷使晉見鄭成功前曾經過的「花園」,便不在赤崁樓附近;而荷使從早上十點出發,至傍晚時才返回,這樣一來一往所耗費的時間,也暗示著赤崁樓與該地有著一段距離。
那麼荷使所經過的「花園」究竟是現在的哪裡呢?首先必須說明的是,荷蘭時代已有的許多街庄,後來卻被認為是明鄭來臺後所擘畫。如荷蘭人所建的「長官別莊」,從地望來推測,即有可能在後來為明鄭接收,被鄭經改建為「北園別館」,即清代「開元寺」,現在「海會寺」的原址。又鄭氏降清後,該館為臺廈道周昌所接收;由周所留下的記載來看,該館的規模與格局較接近歐式的花園,可做為旁證。若此,則或許可以進一步推測,在「海會寺」稍北,陳永華所建的洲仔尾陳氏花園,很有可能也是接收荷蘭時代已有的花園建築。既然此地即為鄭成功大軍登陸之地,則鄭氏將指揮部設於此、並於此接見荷蘭使者,也是很合理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