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そなえ)[2]

譯自此:http://ja.wikipedia.org/wiki/%E5%82%99

--

規模與構成

「備」的人員一般為300~800名,儘管「本陣備」可能達到1500名上下;人員的數目會依大名的石高、戰時戰鬥要員、後方要員的雙重動員、各備的任務作增損。因此,作為石高一萬石領主大名的基準之一,便是足以編成一個備。

其次表列的是「備」的基本構成(江戶前期);這裡所表示的是有著12萬5千石石高的大名、前橋藩酒井雅樂頭家所有的九個備當中,本多民部左衛門備行軍時的順序與細目。

旗組

又稱為「旗持ち」、「纏馬印」。作為備存在證據的大旗(旗幟、軍旗),由旗奉行(武士)率領著持著士大將的旗印、大馬印的旗持足輕或者馬印持足輕。對內外標示著備的位置,並誇張的表示勇武。並不參與戰鬥,是名譽的職位。

細目:
武士2人、奉公人5人、足輕16人、中間5人、人夫4人、口取1人(計33人);乗馬1頭、駄馬1頭(計2頭)。

鐵砲組

鐵砲組頭(武士)指揮著鐵砲足輕與鐵砲足輕小頭(以上足輕)。其他還包括鐵砲組荷馱(人夫),在會戰的緒戰中進行射擊。起初由於數量稀少而與弓足輕編屬在同一組中,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其數量也逐漸增加,演變到江戶時代一個備配署了兩個鐵砲組,成了足輕的主力。

細目:
鐵砲組1:
武士1人、奉公人5人、足輕36人、人夫11人、口取2人(計55人);乗馬1頭、馱馬2頭(計3頭)。
鐵砲組2:
武士1人、奉公人4人、足輕36人、人夫11人、口取2人(計54人);乗馬1頭、馱馬2頭(計3頭)

長柄組

長柄又寫作「槍」、「鑓」。由長柄奉行(武士)率領著長柄足輕、長柄足輕小頭(以上足輕)。其他還包括長柄組荷馱(人夫)。最初是足輕的主力,在前線擔當使用長槍(最初長達兩間、之後長達兩間半至三間。譯註:一間約1.8公尺)、與足輕隊友一同相互敲擊敵人的攻擊任務;然而,其後隨著交戰雙方鐵砲質、量的增加,主力的位置讓與了鐵砲,轉換為鐵砲隊和士大將的護衛等所謂的防禦任務。

相較於其他的足輕,長柄足輕在戰時的動員較多。因此在進入了太平之世後,槍足輕最快被閒置,而殘留下來的人其身分大抵不出「鄉士」、「奉公人」的地位。

細目:
武士1人、奉公人2人、足輕30人、人夫3人、口取2人(計38人);乗馬1頭、馱馬2頭(計3頭)。


水戶藩士、擔任軍學指南的稻葉通義為了軍事研究所製作的「備人形」;圖為長柄大將與長柄足輕。以下圖片來源

騎馬隊

由騎馬武者以及「武家奉公人」為基本單位所構成的備的突破戰力。以持有200~300「知行」(譯註:在日本的中近世,意味著領主在其領地所行使的支配權的概念)石位的低階武士為隊員、1000石級的「大身」(譯註:指的是室町至戰國時期,國人領主中擁有與大名匹敵的數郡領地者,或者用來稱呼鎌倉時代以來的氏族)為「組頭」(或者稱為「番頭」、「物頭」),不過也有士大將兼任「組頭」的情形。

此外,在本陣備當中,護衛大名的騎馬隊稱作「馬迴」,是騎馬隊當中最精銳的部隊。

騎馬隊的任務,是針對足輕隊之間的戰鬥中所造成的兵力薄弱的部分進行突擊或突破,或者針對這些突破發動逆襲。為此,依照戰況採取不同的行動,有時乘馬,有時下馬,與「武家奉公人」一同徒步突進。

裝備以槍為主,然而其他弓與鐵砲等奉公人所持的武器也是包羅萬象。

細目:
武士22人、奉公人58人;(計80人);乗馬22頭(計22頭)。

軍監、目付

由士大將的主人所派遣,任務是報告戰功與違反軍紀等行為。在監察的對象是武士的時稱為「軍監」、「目付」,在對象為足輕、小者的場合則被稱作「步行目付」、「小者目付」等諸如此類的稱呼。

儘管對於士大將等指揮官來說是如五月的蒼蠅般(惹人厭)的存在,但在指揮管制上他們有存在的必要。

細目:
武士3人、奉公人5人、口取1人(計9人);乗馬2頭、馱馬1頭(計3頭)。

太鼓、貝

為指揮備中各隊進退而運用。

在太鼓與貝之外還有鐘與銅鑼,在這樣那樣的行動中與其他鳴器合併使用(利用發聲的次數來區別的方式恐怕有錯誤的可能,並不管用)。

細目:
武士2人、人夫3人、口取1人(計6人);馱馬1頭(計1頭)。


貝。

士大將

備的指揮官。也稱為仕大將。

當只有一個備時便是大名自身;在有許多備的場合,本陣備由大名領軍,之外則由大名的重臣(家老)就任(不過,人事拔擢的緣故由武士中的新手接任的狀況也有)。除了麾下的士兵之外,還有擔當護衛任務的「徒士」(在自己的部隊裡頭則稱為「近習」)、以傳令為任務的「使番」等。其周圍常設置有小馬印,用以表示士大將的位置和展現軍威。

由於士大將主要是數千石級的大身,保護他的士兵很多,作為備的預備兵力從側面支持著備。

細目:
武士1人、奉公人27人、口取4人(計32人);乗馬2頭、馱馬4頭(計6頭)。


徒士(左)與中小姓(右)。

弓組

由弓組頭(武士)指揮著弓足輕與弓足輕小頭(足輕)。其他還有弓組荷馱(人夫)。

在鐵砲普及以前,弓箭是投射兵器的主力。然而,在鐵砲普及之後,不為天候影響、射擊時沒有聲音、優越的速射性以及便宜的價格、與鐵砲不同的「弭槍」(在弓的頂端裝上槍尖,緊急時可當作槍的東西)在近距離時仍然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抵抗力等因素,儘管數量有所減少,仍被繼續使用著(然而,自進入了江戶時代開始,也逐漸出現了當中不含弓組的備)。
細目:
武士1人、奉公人4人、足輕19人、人夫5人、口取11人(計30人);乗馬1頭、馱馬1頭(計2頭)。

小荷馱

備的補給部隊。由「荷宰料」(足輕)、「小荷馱奉行」(武士)管理著動員起來的馱馬與人夫(也稱為陣夫、夫丸)。

小荷馱的規模視遠征、防衛、移動或者在戰場上現場調度(搶掠、購買)的難易度、動員兵力的規模、作為要員而動員的領民的狀態等等五花八門的要素,詳加考慮後再決定編組。

在平時,小荷馱奉行是領國的代官,事務繁多;而在行軍或在戰場上時還肩負著物資的取得與管理、分配等相關的任務。

細目:
武士1人、奉公人2人、足輕4人、人夫2人、口取8人(計17人);乗馬1頭、馱馬8頭(計9頭)。
※在這之前所編成的備裡頭的小荷馱共有口取40人、馱馬40頭。

合計:
武士35人、奉公人112人、足輕141人、中間5人、人夫39人、口取22人(計354人);乗馬32頭、馱馬22頭(計54頭)。
※奉公人是侍奉武士的武家奉公人;中間、人夫、口取是侍奉大名的武家奉公人、這樣的層級上。(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