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瘋政治


您今天政治了嗎?圖片來源

我這人有個怪癖。人們在找育樂新作時總是煩惱,既想找「精采的」「好看的」又不想被「捏到」──提早得知劇情;可是我總覺得對一部作品的了解不夠、事前功課未作足,看了也是白看的,或者說看不到更深的層次上。打個比方:出國旅遊,隨導遊安排,隨眾人跟團,走馬看花,是一種;自己調查路線景點、安排時間,事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識以避免錯過了什麼,又是另一種。當然人們要的常常只是娛樂而已,儘管文學家和藝術家會理直氣壯的堅持自己有發表「嚴肅」作品的權利。

這兩種態度差別在哪?我想繼續在〈精神衰落的年代〉裡頭沒說完的話頭:那些需要跨過(可能有好幾道)門檻的趣味或者關懷在這個年代只有被保育的可能;想要出風頭、受關注,就要「抓人的眼球」。對政治感到冷漠的那些人,感到了解政治的門檻太高;對政治熱衷的人,意外的使人發現原來我們所謂的「政治」是門檻如此之低、如此的婦孺皆知還琅琅上口。我們的政治和許多娛樂一樣也被速食化了:催淚的造勢晚會、配樂慷慨激昂的競選廣告、唇槍舌戰的政論節目、節錄關鍵語的政治新聞、口號與教條在廣播車上的喇叭裡迴蕩、在旗幟上飄揚,不是令人熱血沸騰,便是叫人恨入骨髓;其具體的效果是保證選票一定投給/決不投給某人或某黨,至少保持這種衝勁直到選票進入票匱,然後大家像擠進球場看比賽的觀眾一樣,龜縮在自家電視機螢光幕所及的放送範圍內,隨著票數(分數?)的起伏血壓高高低低。至於「政策」呢?政策不是不討論;實際上,政策還多到像套餐一樣,務必附著政黨候選人的標籤一一推出;只是用餐的客人不免嘆息:雖然琳瑯滿目,卻是非彼即此:選了「A套餐」,就是唾棄「B套餐」,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儘管兩套裡都有對胃口/倒胃口的餐點。難怪公投「綁」大選如此令人跳腳?!(我總算搞懂國民黨為何作此想)追根究底,認招牌取代了對政策/餐點的實際考量/品嘗;政策的提出與其說是針對客戶的需求,不如說是在考驗選民對品牌的「忠誠度」。今夜の御注文は、どっち?

這種「品牌忠誠度」的追求和精品名牌的追求也就沒什麼不同。差別在於名牌考驗的是荷包的肥瘠,炫燿的是滿身銅臭;政治考驗的是政黨的認同,發揚的是渾身激情。只是不免啟人疑竇:激情過後,政治現狀改變了沒有?又改變了多少?

台灣向來號稱自由民主。我想就政治機構而言,這點名副其實;只是不免會受到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之類的質疑。廣義而言,民主並不只是一套政治制度而已;民主在老牌的民主國家裡,是深植於文化中的基本價值。而,若是以這套文化作為標準去衡量其他「民主國家」的「民主」程度,恐怕其中許多在邁向民主的路程上還有得走。那麼台灣呢?在西方將社會階級消弭到幾乎只存在於概念中時,台灣的社會在消解「人治」或者以家父長權力為基礎的「權威」上,有多少成就呢?台灣的企業在與勞工的關係上是否真的達到了平等呢?別的不說,新鮮人在求職時只會被告誡老一輩吃苦耐勞有耳無嘴的教訓,老闆則有抱怨員工「抗壓性不足」的特權;至於在公司行號裡頭貫徹「民主」不是聞所未聞,就是被當作可以唱的高調、不能行的異端邪說。台灣的工會在對抗財團上軟弱無力,台灣的農會在保護農民免於盤剝上尸位素餐。社會上習慣的從來是當別人老爸的特權,從古典小說中不分綠林草莽、朝廷命官都習慣用「孩兒們」斥喝麾下的小嘍囉,到中華民國的三軍健「兒」;過去直接以「老子」自稱表示妄自尊大,現在則比較婉轉一點:我在文化局服役時,打電話到局長辦公室的縣議員一個不高興,劈頭就是「你知道我是誰嗎?幹你娘!」言下之意,也是「老子」的那一套。台人選出這等貨色來「表達民意」,這民意表達得可真不是普通的恰到好處;至於那些社會上的邊緣人、經濟上的最底層呢?誰來表達他們的民意呢?

這場選舉讓我猶豫:若選回國民黨,等於是反動勢力復辟;可是民進黨內部似乎不再有左派的聲音了。前年代表綠黨出來參選的王醒之,痛批其父王拓淪為民進黨遮羞布而與之決裂;然而那可是曾為漁民請命寫小說、在黨外活動、在美麗島事件中被捕的那個王拓啊。王拓尚堅持留在民進黨內部進行改革,然而他的改革能見度有多少呢?除去對黨外運動知之甚稔、對文學史多有涉獵者,有多少人知道他遠比莊國榮、謝志偉現在這些譁眾取寵的人重要得多?或許,對比一下謝某人在樂生事件上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也不得不嘆:台灣人民吃的是這套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