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文化局[2]

文化局裡掉到我頭上的工作還包括寫序;就是那種某人出書,請他人惠賜的序──這些書多半是局裡委託所出的,不知受此委託者,又得南縣文化局多少挹注?然而單憑著書有人願出版這點,就強過他人不知數倍;想來若是網路不曾發達、部落格不曾出現,我不知到哪裡寫我的東西去。真好。

下文這序全出我手,是故玄虛弄得有餘,在我自己唸過書以後來看不免捏把冷汗,實在不學無術,半瓶水響太過;所幸局長覺得玄虛太奥弄得不妥,吩咐另擬一稿,即更下一篇。

大半此類文稿,局長序、縣長序云云皆出他人手也,惟不免於信手訂正改過幾字。該冊便有此插曲,負責縣長序的那人不知是何緣故並未準備,之後遂打算拿我的棄稿上陣了。不知後續如何。

--

《生活創意家──典藏南瀛工藝》局長序

歷史的進程將台灣帶入了後工業時代,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升,除開發展製造業、開放國際貿易、加入全球化的行列等手段之外,新興的知識經濟概念預示了另外一條蹊徑──資本主義在擴張之餘,帶來了的不僅僅是經濟地位的臣服或支配,也散播了在此種權力鬥爭的本質之上、那個藉以表現其內涵的文化形式。但西方殖民的洪流,已經隨著世界各地的政治獨立,以及亞太地區的經貿發展而勢微:過去的工業資本累積、殖民地的經濟掠奪與軍事實力保證政治支配等等相輔相成的有力條件,在歐西各國將民族主義也一併傳播出去後,學會將自身視為一個民族的一份子、將所謂的民族存亡當作一己任務的、那些被壓迫的人們,儘管還不能完全掙脫枷鎖,他們至少遏止了此種形勢的進一步發展;亞太地區在二戰之後的表現則更加亮眼,因為他們不僅擺脫了政治上的支配,更以西方的製造業形式,實現了其民族資本的累積。正是在此種歷史進程的基礎上,台灣能否把握「知識經濟」的機遇,或許將決定台灣人民的未來。

什麼樣的機遇竟如此緊要?它之所以緊要,正是因為它與西方列強過去的發展模式不同,甚至相反:在過去的歷史機緣中,憑藉堅船利砲等科學的優勢,以及預備好了的、可為資本積累溫床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組織,西方列強藉以推銷了一系列西方文化的形式;但到了今天,儘管西方仍保持了明顯的優勢,僅有少數的國家有能力進行此種形式的擴張。知識經濟所意味著的是,科學與經濟的發展已經從滿足生活需求達到了另一個新的高度,另一個製造生活需求的高度:媒、鐵、油、電等基礎建設日益完備,資本也越來越難以藉之啟動其無限再生的循環,這樣的瓶頸一但到來,企業家必當為其財富尋找、乃至製造另一條錢滾錢的道路;而新商品的性質,則從必需品轉向了嗜好品:滿足於一種風格、品味、情調。而嗜好品的市場,在傳媒的渲染下,可以藉著流行的風潮不斷的更新──或者換一種說法,為了滿足人們嚐鮮的慾望,以商品營利壽命的簡短為代價,新文化不斷創造,帶來所有可能致富的商機。而創造此種新文化,或者發掘不為人所知的、舊文化的新意象,以及掌握此種新文化的能力與程度,所揭示出來的是,考驗不僅及於組織與財務上的經營管理能力,更及於一個人知識攝取的範圍、知識更新的效率以及,知識應用的靈犀一點、靈機一動。而前所未聞的新文化,既包含真正前無古人的創造,也包含不為人知的異國情調,現在反過來成為新知識經濟成長茁壯的基礎。

正是在此種意義下,個別地方的特殊文化,有了他們的國際舞台;文明的傳播,有了應用非暴力手段的契機。而經濟上的實惠與精神上的發揚,則可以齊頭並進,相輔相成。也正是在此種意義下,這本《生活創意家──典藏南瀛工藝》,這本小書體現了身為一個台南人,一群有自己特殊文化的人們,走向國際舞台、向世界發聲的企圖。願這本小書,為台灣人未來的成功,作歷史的見證!

--

《生活創意家──典藏南瀛工藝》局長序(定稿)

木削,魚拓,窯燒。藺編,瓜絡,竹雕。菱,蓮,稻。鐵,瓷,陶。

逝去的先民已不復見,只有彷彿曾發生過的那幾回事,依稀盪漾在記憶厚重的碧綠波下,在耆老的閒談中不經意的流傳下來。這是事。浸涼的壁磚與平滑的木柱搭起的古厝裡頭,神案與竹木几凳的木紋點綴著古樸的蠹痕與蛀書香,沁透著一絲發思古之情的幽香;老一輩的人若在場,或許勾起了成為回憶的過去,而把點點滴滴的瑣事分享給後輩。還有田,薯、稻;還有窯,瓦、甕、陶;還有塘,魚、鹽、菱、蓮;或者,還有幾座龕,幾對聯,更有,竹簾、竹笠,竹篾、竹蓆,竹帚、竹椅,竹簍、竹籬。這是物。人都有一天會不在,但有了他們的事蹟,我們還能懷念;人總有一天會不在,但有了他們生活的用具,工具,道具,玩具,我們還能一同分享他們的生活。人、事、物就這樣串聯起來,在來者、古人,記憶、新知的不斷轉換中,交織成一個地方的文化。

交織文化的不僅僅是記憶;文化不僅僅是沒死夠活透的苟延殘喘,而且是活生生的、常常是出人意表的捻出思緒的絲絮,連著過去的記憶一同編織下去,看似無源無盡、無邊無際。這樣我們莫名的好古念舊之情可以稍稍釋懷了。即便斯人已遠,時間在抹去現實的蹤跡之時,也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我們」如此人多勢眾,又是有志一同的、頑強的緊抓著那一丁點僅存的痕跡、頑固的在回億中思考、發問,或者只是沉浸在這樣的思考與發問當中,儘管時不我予、儘管事過境遷。儘管,拿先民生活當中息息相關的生業、生計來說吧,管他是製造還是消費,都與現代人漸行漸遠的當,仍有人幽幽的、默默的賞玩摩娑著這些行當,等待靈感肇發的那一剎那。

我們不知道這個奇妙的過程是如何開展的;正是因為那樣絞盡腦汁的想不到與那樣一目暸然的領會到,就在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交臂而過,我們只能在讚嘆之餘咀嚼這份所謂的「創意」,這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迸出的、讓人感到柳暗花明、甚至絕處逢生那樣,從緊繃的狀態一下子放鬆的那般舒坦。對於這樣的驚人一鳴,我們除了讚嘆、除了細細聆聽這在不經意下、不期然處忽突闖出,又囫圇竄去,那個只在印象裡頭繞梁的餘韻,除了細細品味這份不易得來卻又平易近人的矛盾所引起的拍案叫絕,除了傾服拜倒在他們的巧藝構築起的巧思之外,我們需要的,大概就是大家告訴大家,把這份創意分享給大家。

這本《生活創意家──典藏南瀛工藝》,就是在分享他們的創意,分享這群人創作的故事,分享一群將自己雙手念念不忘的巧藝,搭配上自己心中耿耿於懷的巧思,將過去的回憶變成現在的創意,這樣一群人的故事。閒話莫提,讓他們來分享這些故事吧。


然而這種筆法未免太夢幻了點;欣賞歸欣賞,不合我癖性。圖片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