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文化局[1]
我自幼文章寫得不好;偶有讚不絕口的,我覺得那是臭味相投,與文采無關。到了文化局服役之後竟然開始擔任寫文章的工作,不知是證明了我的實力還是否證了其他人的實力?然而這過程也是漸進的就是;一開始我做的較多的還是潤飾的工作,草稿已成,自然是比較輕鬆的。下面這篇也屬該類,只不過原稿實在慘不忍睹,我想更動、擴充、解釋完整之後篇幅起碼多了原來的一半,其中三分之一算是我的作品不算過分吧。
--
文化的物質與精神面──談古蹟的「活化」
古蹟做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唯有藉由人的活動與再詮釋,才能顯現出其意義,並將此等意義內化於人的生活之中;這是古蹟得以在概念上,而不僅僅是在物質上保存的關鍵──同樣的古蹟,在不同的時代,隨著人們針對古蹟所產生的不同意識,不斷地將活潑的思考感嘆層層積累於日漸傾圯的、物質的古蹟本體上,而古蹟的價值則隨著其物質上的日漸凋零,在精神上日趨豐富圓滿。先秦中華文化與希臘文化在東西方各自開創了近代文明所深倚賴的、人文主義的濫觴,而古蹟則是傳承人文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透過與古蹟的互動而使其活化,則是人們浸淫涵養於人文之中的一種方式。有鑑於此,古蹟的保存,一方面要注重的應該是「節流」,即繕修保存古蹟本身物質的存在;另一方面則是「開源」,運用教育的機會將古蹟介紹給下一代,在傳承人文的同時開啟下一波賦予古蹟新價值的契機,使古蹟得以和人的感知與創造融為一體,藉此將其精神上的一面延續下去。
95年本縣實行文資保存計畫,在三級古蹟白河大仙寺即施作以古蹟「活化」為重心的人文傳承教育。其構想是以寺廟古蹟中豐富蘊含的美術原件、歷史情調、人文精神為資源,以寺廟本身做為文化傳承的活教材,規劃為渾然天成、不假外求的人文教室;並藉著寺廟工藝的體驗改變人文教育的類型,將知識的理解從紙上的認知,轉變為手動操作的經驗。做為初步的階段,往後若再加入新世代新思想的活力,使其與古典工藝互相取徑、對話乃至摩擦、碰撞,將有助於價值的創造與文化的翻新。
白河大仙寺。圖片來源
本次計畫施行受到參與學校、工藝家、文化志工、媒體的大力支持,使本縣文資保存開拓出新的方向,亦可突顯出新世代針對古蹟再定位、再詮釋的動力與需求。在期待古蹟「活化」的成果、做為「人」的延伸的文化事業瓜熟蒂落,滋養豐富南瀛人文環境的同時,也在此向參與其中、努力用心的工作夥伴們致上一份敬意。
我自幼文章寫得不好;偶有讚不絕口的,我覺得那是臭味相投,與文采無關。到了文化局服役之後竟然開始擔任寫文章的工作,不知是證明了我的實力還是否證了其他人的實力?然而這過程也是漸進的就是;一開始我做的較多的還是潤飾的工作,草稿已成,自然是比較輕鬆的。下面這篇也屬該類,只不過原稿實在慘不忍睹,我想更動、擴充、解釋完整之後篇幅起碼多了原來的一半,其中三分之一算是我的作品不算過分吧。
--
文化的物質與精神面──談古蹟的「活化」
古蹟做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唯有藉由人的活動與再詮釋,才能顯現出其意義,並將此等意義內化於人的生活之中;這是古蹟得以在概念上,而不僅僅是在物質上保存的關鍵──同樣的古蹟,在不同的時代,隨著人們針對古蹟所產生的不同意識,不斷地將活潑的思考感嘆層層積累於日漸傾圯的、物質的古蹟本體上,而古蹟的價值則隨著其物質上的日漸凋零,在精神上日趨豐富圓滿。先秦中華文化與希臘文化在東西方各自開創了近代文明所深倚賴的、人文主義的濫觴,而古蹟則是傳承人文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透過與古蹟的互動而使其活化,則是人們浸淫涵養於人文之中的一種方式。有鑑於此,古蹟的保存,一方面要注重的應該是「節流」,即繕修保存古蹟本身物質的存在;另一方面則是「開源」,運用教育的機會將古蹟介紹給下一代,在傳承人文的同時開啟下一波賦予古蹟新價值的契機,使古蹟得以和人的感知與創造融為一體,藉此將其精神上的一面延續下去。
95年本縣實行文資保存計畫,在三級古蹟白河大仙寺即施作以古蹟「活化」為重心的人文傳承教育。其構想是以寺廟古蹟中豐富蘊含的美術原件、歷史情調、人文精神為資源,以寺廟本身做為文化傳承的活教材,規劃為渾然天成、不假外求的人文教室;並藉著寺廟工藝的體驗改變人文教育的類型,將知識的理解從紙上的認知,轉變為手動操作的經驗。做為初步的階段,往後若再加入新世代新思想的活力,使其與古典工藝互相取徑、對話乃至摩擦、碰撞,將有助於價值的創造與文化的翻新。
白河大仙寺。圖片來源
本次計畫施行受到參與學校、工藝家、文化志工、媒體的大力支持,使本縣文資保存開拓出新的方向,亦可突顯出新世代針對古蹟再定位、再詮釋的動力與需求。在期待古蹟「活化」的成果、做為「人」的延伸的文化事業瓜熟蒂落,滋養豐富南瀛人文環境的同時,也在此向參與其中、努力用心的工作夥伴們致上一份敬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