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stavus Adolphus二三事[2]

同樣的,Gustavus對瑞典騎兵的改革,實際上反映的是其弱點。

在16-17世紀的文獻中,西歐的騎兵主要分為兩類:cuirassier與arquebusier;
至於dragoon則不過是乘馬步兵,負責在部隊前方造橋開路,鮮少參與戰鬥(持騎矛lance的lancer則完全過時了)。Cuirassier之名來自於其穿戴的盔甲:Cuirass,是一種從頭覆蓋至膝的重裝甲;此種盔甲不僅防劍刺刀砍,在一定距離內還必須可以防彈。此種裝備設計來擔當何種任務可想而知;其主要裝備是一對手槍,其餘就是重騎兵的衝擊力道。Arquebusier的名稱則源於其主要的兵器:arquebus或carbine,總之是小型的火器;其任務則僅限於與敵方的散兵接觸,以及提供笨重的cuirassier在戰場上所無的功能──在cuirassier衝進敵陣前進行騷擾性的攻擊瓦解敵人陣型,或者保護部隊的側翼。他們通常僅配備有頭盔和前後式的胸甲,頂多再加上一雙手槍。

Gustavus的第一個苦惱在於,瑞典本身並不是產馬,起碼不是產良馬的國家;高大的北歐人騎著又肥又壯的矮馬,這種漫畫表現一直是舊教聯軍嘲笑的對象(Gustavus的手下敗將Tilly酸溜溜的批評道瑞典人的馬匹比他軍中拖行李的小弟騎的還不如)。第二個苦惱在於,瑞典軍工廠生產的重裝甲cuirass嚴重不足;至於騎兵裝備的輪簧wheel-lock手槍則因為工藝太過複雜,在他死前(1640年代)不曾在瑞典本土大量製造過。結果就是當時的瑞典僅有一團的cuirassier(而這支部隊乃是基於效忠國王的封建義務而組建起來的貴族軍隊;同樣的封建義務限制了國王對他們的使用──實際上幾乎不曾在戰爭中召集過),剩下的全都是裝備簡陋的arquebusier。

1621年以後Gustavus終於受不了其騎兵在波蘭作戰中的表現;他的那些arquebusier從此只帶(基本上)兩把手槍和一把劍,在戰鬥中憑著他們原本的盔甲衝鋒而不是射擊火器瓦解敵人的陣型──因為即使敵人陣型動搖了,也沒有cuirassier可以乘勢衝鋒。

這個改革後來被視為caracole(即騎兵以類似步兵的方式,前後排分別以手槍輪流射擊)戰術的廢棄以及騎兵衝鋒的復活;實際上,這個辭與tercio一樣在當時已過時了。Cuirassier的衝鋒方式經常是,在前一兩排射擊後,乘著混亂以肩並肩的密集陣型(通常前後有6至12排)衝入敵陣。實際的問題在於當時的僱傭兵並不願意這樣浪費他們的馬匹與金錢,因而在戰場上常變相為一種類似caracole的戰術表現。Gustavus的改革基本上僅只是強迫其裝備較差的騎兵衝鋒,以及提醒敵人這樣也可以衝鋒。(實際上,Breitenfeld和Lutzen戰役中的帝國騎兵攻勢可是很猛烈的,而Gustavus本人則死於敵對的cuirassier之手;瑞典騎兵在與敵人騎兵對陣時始終不利)

在Gustavus之前,1580年代法蘭德斯與法國的騎兵已經開始卸下他們盔甲的一部分;不過他們的理由是會戰不再,只剩一些不需重裝甲的散兵戰和不需騎兵的圍城戰而已。Gustavus的改革看來是時尚潮流的一部分。儘管1627年以後他是以受傷為由不再穿戴盔甲,他倒是提醒效法他的指揮官,要是沒穿盔甲的都死光了,他的軍隊可就沒人指揮了。他的改革信心實際上很晚才確定;Breitenfeld戰役明白的告訴他以及帝國軍,決定戰場勝負的是火力而非衝鋒。瑞典騎兵的盔甲成了次要的考量,而帝國軍則開始減輕他們的裝備──只不過他們那一件式的、防手槍彈的胸甲還是叫做cuirass。此種真正的「胸甲」騎兵基本上延續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期。

.
Gustavus的其他改革實際上也並非那樣徹底或有原創性。

例一:Gustavus通常被認為是裝備較輕重火槍(musket,或譯滑膛槍)的先驅;然而實際上火繩槍的輕量化是當時整個歐洲的趨勢,而Gustavus死後瑞典的兵工廠還在製造火槍的支架。

例二:據說紙彈藥包(paper cartridge)也是他引進的;然而史實資料卻與此相悖:直到1670年,斯德哥爾摩的兵工廠仍在接受火繩槍手彈帶(bandolier)的訂單。
火繩槍手彈帶。圖片來源

例三:Gustavus確實將其火砲標準化為三種規格:24磅、12磅與3磅砲;然而類似的努力在他之前所在多有,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Charles V(1520-1555)就曾將火砲口徑規格化為七種(不過並未普及全國),而1609年的西班牙則在Diego Uffano的建議下將火砲規格定為48磅、24磅、12磅與6磅砲4種。此種規格劃分很快的為法國與荷蘭採用,瑞典的改革反而有些跟風的味道。

例四:皮革大砲,即中央為金屬管,外頭包覆皮革的輕型砲。因為並不實用,它在Gustavus的改革中沒什麼重要性。實際上第一個發明這種火砲的是瑞士人。

例五:「天鵝羽」(Swinesfeather)可能是對付騎兵時較佳的發明,起碼讓波蘭軍中服役的士兵在回憶錄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由於其笨重不易攜帶,後來也沒有大規模的運用。Gustavus在此同樣不是第一人;早在1601年便有了使用「天鵝羽」的紀錄。

.
以上內容絕大部分可見於Richard Brzezinski所著的《The Army of GustavusAdolphus 1 Infantry》、《The Army of Gustavus Adolphus 2 Cavalry》兩本書,分別是Osprey出版的MAA系列第235與262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