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文化局[4]

也寫過總統致詞稿這樣的東西;既是國家元首,理當慎重其事,稿凡五易,結果是當天致詞與稿無關(脫稿演出?)。信哉御用學者之無人格。上面的大頭要改就改,要修就修,不滿意整個重新來過,幾番折騰下來還想堅持什麼原創性反思性啟發性烏七八糟一堆…

下文為初稿,暗中譏刺了當今聖上幾下,到定稿當然修的乾淨。至於初稿全為文言,局裡無本,我所能本就上網搜尋得來而已,不意當改為白話。然而畢竟我覺得文言美感遠勝白話就是。

--

文化局葉局長暨「麻豆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動土典禮」全體觀禮貴賓公鑒:

水扁得任總統一職,向者台南鄉親,輒引水堀頭為談資:以地方素號龍喉鳳穴,徵之民國45年,地方出土石車數具、大石數粒,應破壞風水之驗;證之水扁日後得人民不棄,當選總統,明地方出人傑之地靈。似水扁一任總統,水堀頭亦隨之水漲船高,為世人所重矣。豈其然哉?水扁大謂其謬不然;水扁自顧,固久不孚部分國民之望,然任此職亦台灣人民之公意,惟勉力而為而已矣。至水堀頭一地,其於認識文化,傳承歷史,自有殊勝於區區總統一職之外之價值。何解?麻豆故所謂倒風內海灣內之一港;港水年久日淤,今為平陸。若無晚近考古考證,明當地遺跡實為往日港埠,不易有此見地也。而能證此見地之遺跡,則此地為全台所獨有僅有。此其一。麻豆為平埔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昔日尚能與荷蘭力相頡頏,至清代猶不衰,漢化之族人甚有置產於漢人拓闢之地者,與中、北部平埔族人漢化於無形,趨於弱勢,勢有異趨。此其二。又入清以來,麻豆雖為「番」漢之交,而人文薈萃,紳家士族,入務功名、出興實業者,巍巍然如山排海倒,此又更為異數者。

前所舉雖皆實事,然此中價值更不在彼,在於現下生活於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民,在於台灣人民出於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在於其所體現的、對曾在這片土地上因緣際會而留下足跡、活著的痕跡的先民的關懷。此關懷之價值,更在於台灣人民在歷史中的定位,更在於其為台灣人民認識自身、了解自身、信賴自身、榮耀自身之階,使台民能知斯土斯民斯物斯事,繼往日之功,開來者綿延不絕、創發揚拓之路。此猶以選舉而定總統之位,以民為國主;文化建設,亦以台灣人民為主,以台灣人民切身之關懷為文化建設之關懷,如是而已。水堀頭與總統大位之淵源,可備一噱;民主之務,由台灣人民之關懷指導台灣文化建設之務,則當道者不可不急也。

光陰荏苒,水堀頭一地遺址,由專家、學者數年精力畢注、悉心調查,經文化界同仁遍詢耆獻、襄助盛事,得政府相關部門從旁予以支引扶持,終以「麻豆水堀頭史蹟文化園區」的成果展現在世人面前。然而就文化建設而言,硬體僅為文化載體;硬體所負載的文化精髓,精神性的軟體部分,則是順應著硬體建設緊鑼密鼓呼之欲出的。園區建設的里程碑,還需戮力諸公併力以赴,為文化的物質層面注入靈魂,以點睛之妙做為園區建設的終極目標。文化建設之推行,本為功倍事半,百年樹人之計;當今環境下財力俱絀,更屬艱難,只如逆水行舟,有進無退。水扁亦僅能以此勉勵諸位同仁,而寓中流砥柱之譽。敬祝

圓滿成禮


水堀頭的古港水道遺跡;因為它是在內陸被發現,就證明該處曾濱臨海岸這點而言別有價值。

--

「麻豆古港史蹟文化園區動土典禮」致詞稿(定稿)

「麻豆古港史蹟文化園區」今天終於動工了;文化園區的設立有什麼用意呢?有的。水扁認為,麻豆這處古港遺跡,至少有三點歷史意義在裡頭。第一點,在清朝文獻中常見的「倒風內海」,麻豆是這個海灣裡頭的一座港口;幾百年下來泥沙淤積,這裡已經遠離今天台灣的西海岸線。要不是有專家、學者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考證,說明這裡的遺跡就是當時的港口,這番「滄海桑田」的過程便不容易發現。而能證明這番過程的遺跡,全台灣還只有麻豆古港保存下來。第二點,麻豆社是所謂四大社之一,平埔族西拉雅族中的四大社,他們的勢力在三百年前還能與荷蘭人互相對抗,就是到了清朝時期,還有漢化的麻豆社族人,有能力、有財力買回漢人開闢的土地。這與中、北部平埔族人漢化的,那樣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漢文化中,有很大的不同。第三點,麻豆在清朝的時期,雖然被稱為「『番』漢之交」,但是寫文章、考科舉的風氣已經大為風行;當地的紳士家族,不是在朝廷當官,就是在地方投資、經營企業。這又是一點與眾不同的地方。

前面所談過的雖然都是歷史事實,不過水扁想指出的是,這些歷史事實所表現的是什麼:對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來說,出於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台灣人民所關心的,正是曾在這片土地上留下遺跡的人、事、物。對台灣土地的用心,這份用心的可貴之處,更在於台灣人民有這樣的自覺,應該為自己追尋歷史定位的自覺;更在於台灣人民為了認識自身、了解自身、信賴自身、榮耀自身所作出的努力。好比選總統,選舉的用意是讓人民做國家的主人;文化建設,也該以台灣人民為主,以台灣人民切身的關懷,對這塊土地的用心、對同一塊土地上先民的理解,做為文化建設的方向。

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麻豆古港遺址由專家、學者耗費數年精力進行調查,又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協助、文化界同仁的共襄盛舉,終於以「麻豆古港史蹟文化園區」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然而所謂的文化建設,不是只有物質的一面;園區建設完成的里程碑,還需專家、學者、文化界同仁和政府相關部門再接再厲,為文化的物質層面注入靈魂,以建設文化的精神面,做為園區建設的終極目標。文化的推行,尤其是精神層面的建設,本來就是功倍事半、百年樹人的大計,水扁在這裡,也要勉勵大家,將這份事業歷久彌新、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去。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