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大陸的地緣政治,1500-1700[6]

譯自Jos Gommans, Mughal Warfare:Indian frontiers and high roads to empire, 1500-1700(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2), pp.23 - 37。原標題為Nuclear zones of power。

--

總而言之,在馬爾華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由西向南擴張的踏腳石,而東方則為廣袤蓊鬱、難以穿越的岡多瓦那(Gondwana)熱帶林所隔斷。這些踏腳石由北至南分別是道拉塔巴(Daulatabad)─奧朗嘎巴(Aurangabad)、阿瑪那嘎(Ahmadnagar)與碧加普爾(Bijapur)、以及廓爾巴嘎(Gulbarga)與維揭雅納格羅(Vijayanagara)的古老首都。往南走,開闊的德干高原向東延伸,開了一條通往哥康達(Golkonda)的路線;後者位於德干高原邊緣和「北方省區」(Nothern Circars,馬德拉斯一帶)的海岸低地之間。實際上,越往南方,東北季風引起的降雨越多,越適合農業。沿著科羅曼多(Coromandel)海岸北方,果達伐利(Godavari)與黑天(Krishna)河的複合三角洲成了區域間的糧食供應區,同時也為先前提過的偏西的幾個中心提供了備用的補給線。似乎到了16世紀末,當東南海岸與西印度洋間的海上聯絡被限制住時,從哥康達和瑪蘇利帕棠(Masulipatam)通往果阿(Goa)、大侯(Dabhol)、蘇拉特(Surat)等西岸港口的聯繫就變得重要起來。在德干之南,我們可以看到朱拉曼達(cholamandalam)一代極肥沃的定居地,不僅僅是河川縱橫,而且還有目前為止最大的雨量。所以,發自德干的軍事擴張傾向於往東南走,對此我們不會感到太驚訝。然而數量龐大的軍隊也因此必須多多少少的捱著內陸的荒地。好比說,哥康達本身並不在肥沃的海岸地區之間,而是位於其西陲,東高止山脈的脈稍。伴隨著其南方廣闊的荒野,或許它比較適合被當作那個破碎的德干的首府。更往南,蒙兀兒的總指揮處設置在阿爾扣特(Arcot,馬德拉斯略西處)附近;後者的名稱在某些當地的塔米爾(Tamil)語文獻中指的是「河」(ar,river)和「森林」(katu,forest)。在1690年代之間進行的蒙兀兒南向作戰中,蒙兀兒的總指揮官組夫卡汗(Zulfiqar Khan)「為伊斯蘭大軍選擇的營地位於河岸與森林的邊緣(daman-i sahrai),選擇這裡也是為了組織起常勝的大軍。12年的漫長駐匝將營帳替換成了茅草屋,而茅頂又換成了磚瓦;當這裡成為首府時,它逐漸成長為一大城鎮,在人們的言談中變得有名。」

就某方面來說,我們再一次碰到是,原本軍隊的駐地演變為常駐行政中心的普遍過程。的確,阿爾扣特恰恰位於肥沃的科羅曼多海岸的中心,不僅僅是孟加拉灣的海上貿易獲利豐厚,還與兩條主要的陸上孔道銜接;一條通往北方的哥康達,另一條通往西北方的碧加普爾(Bijapur)。後者與此區的聯繫,很明顯的是因為此區重要的宗教與商業中心提魯婆提(Tirupati)吸引了全印度的商人與朝聖者。對騎兵來說,前往阿爾扣特的路程並不輕鬆,既然越往南方,林木越蔭郁。1690年代早期,當蒙兀兒人進入此區域時,庫鐸帕(Cuddapah)到坎奇(Kanchi)以南的地方是濃密且荊棘遍布的叢林,帝國的軍隊只能排成一列魚貫而行,騎兵、戰象與駱駝的通行都遭遇了極大困難。之後這裡的交通似乎又向南開闢了一點,部分是因為拉毛拉扣達(Ramallakota)附近日益興盛的鑽石開採。沿著這條庫爾奴(Kurnool)和庫鐸帕的道路往東南走,阿富汗的鬻馬夫和傭兵企業家切下了屬於他們的領地。提魯婆提本身則成為陸上的中亞馬匹貿易在東南方的最後一個銷售點。除此之外,這些來自北方的、朝聖的、賣馬的、以及其他商人,將白銀也帶到了這城市,不僅僅使其成為貨幣兌換與金融交易的中心,也使它與西北方的聯繫更為密切。更重要的是,這塊羅耶拉西瑪(Rayalaseema)與其鄰近的內羅爾(Nellore)地區擁有數量龐大、品質優良的牛群,為蒙兀兒以及後來不列顛人的擴張提供了後勤基礎。因此,哥康達與更大的阿爾扣特地區──以阿爾扣特自己或者其他城市,諸如維羅爾(Vellore)、金吉(Gingee)或馬德拉斯(Madras)為主──與西高止山零碎降雨區內的首府相比,更應該被視為結構性更強的權力中心。如上所述,這兩區域是蒙兀兒在南印度擴張的最後兩塊跳板。阿爾扣特南方是坦闍弗爾(Tanjuvur)與馬都拉(Madurai)兩省,擁有塔米爾.那都(Tamil Nadu)心臟地代最南方與最潮濕的耕地,就與東孟加拉的大片區域一般,依然處於蒙兀兒軍隊的補給能力之外。阿爾扣特的西方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被維揭雅納格羅(Vijayanagara)的兩個後繼國家邁所爾(Mysore)和伊喀利(Ikkeri)主宰著。不僅僅是因為險峻的布巴不丹(Bubabudan)和邦加羅爾(Bangalore)山區使其較難進入,同時也是因為在戰略與經濟上較無價值,此地仍在蒙兀兒東南向穿刺的霸權之外。(待續)


各地相關位置圖。圖改自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imon 的頭像
    Cimon

    逸佚居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