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船其二[1]

譯自以下網頁:http://en.wikipedia.org/wiki/Turtle_ship


--

龜船(韓文為Geobukseon或Kobukson)是15至18世紀間,屬於韓國朝鮮王朝板屋船(panokseon)級的大型戰船。

在1592-1598年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期間(1592-1598),由於幫助韓國人對抗日軍船艦贏得數場海戰,龜船的威名遠播。然而,與一般流行的信念相反,在戰爭中朝鮮海軍的主流仍然是板屋船。

首次提及龜船的紀錄來自於1413與1415年《朝鮮王朝實錄》(Annals of the Joseon Dynasty)中的記載。這些龜船被稱為「戈船」(spear-ships)或「蒙衝」(ramming ships),主要被用來抵擋女真與日本海盜。

朝鮮海軍的大將李舜臣,被認為是有功於鼓勵海軍工程師羅大用(Ra Dae-Yong)設計及建造這艘今日舉世聞名的船。在日軍侵朝的戰爭期間,他的龜船裝備了至少5種不同的火砲。李舜臣的龜船號稱具有鐵甲船的特色,然而這種主張是有爭議性的。他建造了3至5艘龜船,而在1782年,服役的龜船至少有40艘。


裝備在龜船上的火砲。原圖網頁,以下皆同

建造

根據李舜臣的私人日記之一《亂中日記》(Nanjung Ilgi),為了應付可能的外國入侵,在與他的屬下討論過後,1591年他決定讓龜船復活。在其僚屬幫助下,他建造了第一艘當代的龜船。李的日記以及其外甥李芳所著的《行錄》(Hangrok),描述了龜船構造的細節、建造過程、用途以及用於船上的武器測試。

經過了一年的研究與搭造,李指揮著其屬下完成了當時第一艘龜船。它在1592年3月27日下水,搭載了射程介於500至300公尺的火砲,並已於1592年3月12日接受了測試,就在釜山(Busan)攻城戰及多大浦鎮(Tadaejin)之役前一天。


構造

戰爭期間服役的龜船有許多種版本,不過它們一般長約100至120呎(30至37公尺),且其底層結構與板屋船極端類似。技術上來說龜船就是在板屋船之上搭起一層船殼,再加上一具巨大無比的錨懸掛在船前。

在船首豎立的龍頭能散發出如霧般的硫磺氣體,有效的擾亂敵人的艦隊陣型以及,在接近與穿梭在敵艦之間時掩蔽船隻自身。同時龍頭也足夠容納一門火炮。做為某種形式的心理戰,龍頭也能驚嚇日軍士兵。

船前有一具巨大的錨,錨下繪有一張「臉」,被當作是一種撞擊工具。






龜船前方的幾個特寫。

與標準的板屋船相同,龜船有兩支桅和一對帆。另一個相同點是龜船也利用了槳來加快速度;這就意味著,和與其交戰的日軍船隻不同,龜船的運動不僅僅依賴風力。龜船另一項勝過日本對手的優點是,龜船能在其船隻本身尺寸大小的範圍內轉向。

龜船在它的兩個側邊各有10支槳與11個炮口。通常龍頭嘴巴的開口處也有一個炮口。在龜船的前後還各有兩個炮口。這些重型火砲允許龜船施放密集的彈幕。其成員組成通常包括50-60名作戰的水兵以及70名槳手,還有一名指揮官。






龜船的側面特寫。

龜船的上半部包覆著六角形的甲片,每塊甲片有一支鐵錐突出。此種封閉甲板的好處之一是保護朝鮮槳手及水手免於遭受火繩槍與弓箭火力的攻擊。鐵錐被認為能夠挫敗日軍登船肉薄的企圖,因為當時日軍在海上戰鬥的主要方式正包括了以鉤爪繫住敵船、以及攀登船艦進入面對面的肉搏戰。




附有鐵錐的甲片。

鮮的書面記錄都提到了龜船是便於移動的船艦,能夠提供瞬間加速的爆發力。與標準的板屋船相同,龜船的船底特徵為U形,使其具備了穩定得多的火炮發射平台以及,在其船隻本身尺寸大小的範圍內轉向等優點。U型船底相較於V型船底的缺點是多多少少較慢的巡航速度。

與一般流行的信念相反,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那段時期,大約僅有3至6艘龜船進入朝鮮水軍服役;朝鮮水軍的主力戰艦仍然是板屋船,後者的尺寸大約與龜船相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建造龜船所必須消耗的資源極多。在某張於日本城池中發現的圖繪裡,龜船被描繪為三層甲板的巨獸,規模大的可以與現代的船隻相比較。火炮置於第三層,弓箭手置於第二層,部隊則部署在第一層。船上也有無數的汲柄,用於釋放儲水以撲滅船上的火源。繪畫中的許多武器及其功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應在其年代之前的許多年。(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