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湯匙吃飯

據日人青木正兒考證(見氏著《中華名物考》),筷子剛發明的時候並不是用來吃飯的──我們很習慣現在筷子吃飯、湯匙喝湯這樣的對比;可是照他的說法,宋代以前的中國,湯匙是用來吃飯,而筷子是喝湯的時候用的。


對岸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名物考》書影。圖片來源

這怎麼說呢?原本吃東西時直接用手是最直觀的方法;不過,宋代以前以粟為主食的飲食文化、為了方便大口吃下這些「瑣碎」(我不知道要怎麼形容…)的食品,逐漸地,作為一種方便的道具之一,湯匙慢慢地推廣起來了。而在主食之外,當時的食品還包括黏稠的「羹」(與清湯相對),這些羹當中煮的「料」很多,但要用手把它撈起來──顯然有點噁心,也不方便;而可以把羹當中的食物夾出的筷子,也就孕育而生了。

那為什麼後來也用筷子吃飯了呢?青木的假設是,相較於沒有黏性的小米(粟),米飯是較有黏性的;而唐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連帶的飲食文化也跟著改變──主食變了,而新的主食使得用筷子吃飯成為可能。

青木正兒先生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是:元曲《貨郎旦》第三折詞當中有一句台詞是「一碗飯二匙難併」;而《抱妝盒》第三折詞也有一句「一碗飯怎插兩張匙」。當時似乎流行以一飯兩匙來比喻二女爭寵一男;反過來說,一飯一匙的配對似乎可以說明當時人有個人吃飯用的湯匙。

那什麼時候開始用湯匙吃飯呢?《禮記.曲禮》有寫道「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意思是說一起吃飯時不可以搓手、搓飯團,也不可以把吃到一半的放回去。由此看來最早時吃飯是用手的。

到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匕」這個字,說它是「所以用比取飯」;漢代揚雄在其所著的《方言》一書中稱「匕謂之匙」。據清代王念孫所著《廣雅疏證》所說,《儀禮》中見到的「匕」有兩種,一是用來取穀物,一是取肉類的,至遲到漢代湯匙的用途開始轉變。然而這裏是說用湯匙吃飯,還是添飯呢?青木先生認為,如果每個用餐者都自備一副餐具的話,那這些餐具是備者自用,當無疑義。西漢史游的《急就篇》有一句「榹匕箸籫」,「榹」和「匕」都是湯匙,而「籫」被晉代的郭璞用來註釋《方言》中的「箸筩」一詞,換言之,即放筷子的餐具盒。除此之外還有幾個佐證:

「卓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於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未死,偃轉杯案閒,會者皆戰慄亡失匕箸,而卓飲食自若。」(《三國志.魏書.董卓傳》)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瞻性簡傲,以才地自矜,所與周旋,皆一時名望。在御史臺,恒於宅中送食。備盡珍羞,別室獨餐,處之自若。有一河東人士姓裴,亦為御史,伺瞻食,便往造焉。瞻不與交言,又不命匕箸。裴坐觀瞻食罷而退。明日,裴自攜匕箸,恣情飲噉。瞻方謂裴云:『我初不喚君食,亦不共君語,君遂能不拘小節。昔劉毅在京口,冒請鵝炙,豈亦異於是乎?君定名士。』於是每與之同食.」(《北齊書.崔[心字旁的陵]傳》)

以上三條資料可以很清楚的見到筷子和湯匙是個人隨身攜帶的。唐玄宗時代的薛令之有詩一首,其中一句是「飯澀匙難滑,羹稀箸易寬」;韓愈《贈劉師服》一詩也有一句「匙抄爛飯穩送之」,可以說是直接證明了湯匙是用來吃飯的。

那筷子呢?可見《禮記.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