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不滅的李舜臣》中所描繪的梨峙之戰

影片欣賞

基本上看到韓國人這樣拍還滿冏的…一整個就是沒有陣型的概念,捉對廝殺的士兵之間武打的也未免太花俏…雖然說日本人的大河劇中上戰場的士兵也是全副武裝穿戴整齊,但最好是那個時代就有全軍穿制服的概念啦…總之是二十世紀的人對戰爭的想像。

下面的comment還酸上了幾句(masturbation…),雖然說日軍主要的敵人是明朝這點應該沒啥爭議,但公道話還是要講,該畫面拍的是朝鮮名將權慄的初出之役梨峙之戰,是時為1592年7月8日,日軍幾乎已經佔領朝鮮全境,而明朝的首批援軍(祖承訓部)要到該月17日才開始發動攻勢,突擊平壤(結果幾乎全軍覆沒)。當時以小早川隆景(所部約萬人)為首的第六軍正從漢城出發,準備南下攻取全羅道(日軍侵朝時登陸的是較東邊的慶尚道);而權慄在該役中的最大貢獻就是在陸上阻止了日軍的前進(開玩笑,全羅道是李舜臣的根據地欸,後門被捅還得了)。次年2月10日,權慄又在幸州山城擊退了宇喜多秀家;該役以其麾下2300人加援軍千人力抗日軍約三萬而最終能擊退對手,無怪乎被列為朝鮮三大捷之一。附帶一提的是,梨峙之戰權慄也僅有千五百人,卻能以寡敵眾抵擋日軍第六軍的攻勢,可以說權慄是當時朝鮮少數能戰的將領之一。


幸州大捷記錄畫。圖片來源

最後附篇史料。〈權慄梨峙大捷碑〉:

「元帥權公梨峙大捷碑

嗚呼,歷選往古,以文武全才克贊中興大業,赫赫然為萬邦之憲者,如周之方召、唐之郭李是已;若我穆陵之世,都元帥忠莊權公,庶幾其人。而豊功巍烈,昭著耳目,雖興儓婦孺,至于今稱頌無窮焉,曷不休哉?公先有梨峙之捷,後奏幸州之蹟,而幸州則勒碑頌功,獨於梨峙闕。然公之後孫昌燮,盡然興歎,將謀建立,遣其從子在箕,請不佞記之。

  謹按:公諱慄字彥慎,安東人,領議政轍之子也。公身頎八尺,容貌魁偉,世篤忠良,經術是崇。晚登朝籍,人皆以黼黻弘猷期之。

萬曆壬辰,島夷猖獗,乘我不戒,長驅入來,舉國劻勷。 上曰:『權慄才可試之。』拜光州牧使。方朝臣視兩南為死地,公獨慷慨,受命單騎。甫及州,京城已不守,車駕西巡。公痛哭曰:『此非臣子坐待國亡日也!』遂傳檄榜郡,得兵千五百,進至全州。時敵踰嶺阨,以窺全湖;重峰先生與公約討錦山之敵,公以兵未鍊精,移書改期,而趙先生已抵錦境,敗績殉義。公聞之,謂姪慶升曰:『賊必乘勝,由梨峙向犯湖南矣。爾領一枝軍,踰熊峙,伏於永貞谷,斷其歸路。』又以同福縣監黃進為先鋒,曰:『梨峙固賊我必爭之地,若不先據,難可圖也。』使趨進。而公亦與參謀諸公繼之。遇賊於嶺上,奮身直前,曰:『今日之戰,有進無退,有死無生!』鏖戰良久,黃公中丸而退,一軍為氣沮。公挺劍大呼,先冒白刃,戰士賈勇,無不一當百,走阪之勢、建瓴之形,崩騰若風雨,奔北如羊豕,驅之於三十里長谷,而數萬之賊,舉皆殲殄。敵將隆景收拾散卒,走貞谷,又為伏兵所廝殺。

於是公全勝而歸。點考士卒,死者十一人,欲索尸,夜出軍門,檢得將還之際,賊眾猝圍;公用劍自衛,銃丸莫入,劍光閃閃,便成一大火塊,銀缸漸漸,離地盤旋於空中。敵大駭曰:『此神也!』各自逃竄。

公設壇,祭戰亡將卒,使鄭公忠信奏捷于行在所。  上大悅,以公為羅州牧使,諸將授職有差。尋陞全羅監司。九月勤王至水原禿城,出奇兵以挫敵鋒;翌年二月移軍於幸州山城,大戰又捷,以資恢復之績。天子聞而喜之,差鴻爐寺官宣諭東征將士,以謂權家軍,與他軍自別,儘真將也。經略宋應昌移諮本國,另行將賞,曰:『權慄板蕩忠臣,中興名將,倭酋亦問其起居,此可見公之威名,慴伏華夷也。』宣廟獎諭,前後備至,至曰:『忠勞茂著,勇略超世』又曰:『非卿,國家何以得至今日?』噫,公之勳庸,雖一國之人家,尸而戶祝,不為過矣。況此梨峙者,旌纛之所臨,喑啞之所被,其凜然之氣,如秋霜白日,久而不滅。則豈使公效忠之地,忍廢於荒蕪之中,徒為行路之所指點也哉?山高水清,豊碑載屹斯司,以勸忠義於千百世之下,其將有來讀而墮淚者矣。(下略)」

不過「公用劍自衛」那段實在太豪笅,看來現在的韓國人也不過是繼承了乃祖之風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