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法

有件事我必須先聲明:我並不是以一個「文章寫得很好」的人的身分來寫這篇文章:不過若就進步的程度而言,當我在整理以前文章時,可以很明顯的感到過去文筆的疏漏與滯澀時,我想我可以梳理出一些我自己過去的文筆與現在的文筆不同的地方,以及為何現在的文筆比過去好的理由。理由有四點:韻律、邏輯的關聯、現象的關聯以及佈局。這四個理由當中,前三個理由關係到的都是「通不通順」的問題;而第一個和最後一個理由則影響到一篇文章是否給人抑揚頓挫的節奏感──雖然前者影響的是微觀的字詞句,後者則是巨觀考量整篇文章,以大塊的段落篇章為編排的單位。

從實際操作的層次來看,或許可以說,文章中的「韻律」是一種以「保存欲表達的意義」(這是為了顧及「『邏輯』與『現象』的關聯」;雖然一篇有韻律的文章朗誦起來也是很好聽,但我沒辦法忍受沒內容的文字堆砌)為前提之下,調整中文的方塊字(啊我忘了說,我這篇文章是針對中文的寫作而發;因此我不能籠統的把它說成文字或符號。雖然我有限的英語作文嘗試一整個就是不像樣,但我想方塊字和拼音字的寫作原則是不一樣的)與標點,調整其數量及排列組合後所產生的效果,如音樂或詩詞般「『挑動』或『撼動』人們的心弦」。然而這種解釋對於其理解其實沒有什麼幫助,還不如將定義所指涉的對象確切的描述出來──我與文化局的前輩同仁佶霖兄之間的對話可為一例。當時他捧著我的文章問到:

「真的有『山排海倒』這種用法嗎?」

我沉吟了一會。「你不覺得『排山倒海』這種用法很怪嗎?應該是『倒山排海』吧?」

「因為那是修飾啊。」另一位前輩同仁佳慧答腔。

「啊。那我也是啊。」

在這個例子中,以修飾的角度,或者說以「韻律」為修飾基準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山排海倒」抑或「排山倒海」,都比「倒山排海」這句要好;分析一下其聲調:「山排海倒」是「一聲、二聲、三聲(實際上是二聲。當兩個三聲連在一起唸的時候,前面那個三聲就變二聲了;唸唸看便知道)、三聲」,「排山倒海」是「二聲、一聲、三聲(一樣,實際上是二聲)、三聲」。後者在一般的用法中通常是在描述那種大開大闔或者波蘭壯闊的氣象,正因為它所選擇的聲調是以二聲為勁力的源頭,以一聲與三聲做為勁道所及之處;而其排列則以一聲打幌接續,以三聲打底作結。換個形象化的說法,這好比一個拳師在出招時,氣沉丹田為起手勢,一招打空虛晃一式,收勁,隨即一招打實結果對手。而在前者的例子中,我是用在那種形容兵敗如山倒、一掃而空、「飛利浦過後一片平坦」的那種如俄國壓路機般壓過的行文脈絡中,因此其音調就是簡單的從高到低這樣順流而下而已。至於「倒山排海」,其聲調為「三聲、一聲、二聲(其實也等於是三聲)、三聲」,與前兩句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其韻律並沒有明顯的完結;前兩字聲調高低相差較大,但後兩字就平平,給人虎頭蛇尾的感覺。把它的旋律比作「海浪滔滔我不怕」(請用唱的)前四字的旋律,其不完整就很清楚了。


這樣不知有無倒海的感覺。圖片來源

接下來我們講到「邏輯的關聯」的問題。在這裡我要說的並不是許多人上下文缺乏邏輯關係的毛病;清晰的邏輯,與文章藉其所表達的縝密論述,是學術工作者的行文要求,但不一定是好文章的標準(實際上,通常不是;我們也不用訝異好文章通常不是學者寫的)。而是,文句通順的另一個要素,就是要看上下文間嫁接是否得法。這連綴文字的技巧並不僅僅是與前面所提的音韻相關。下文不能承接上文的另一個因素便是,下文若與上文在邏輯上沒有關聯,那是另提文旨,在注意文意的人看來就顯得突兀;而整篇文章的文氣是需要安排醞釀的(這就是佈局的問題了),因此亂無章法乃至於想一句就說一句的意識流紀錄,對於習慣結構式閱讀、能夠通觀文章整體然後重組其思考脈絡的人而言或許可以解讀,但對於一般習慣於其所屬文化中概念體系(語言)的人而言,他們通常只能「看懂」他們已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固定化的語言模式;在這個模式外重組各個概念間的關係,對任何一個不曾重新思考過類似問題的人而言都是需要重新練習與適應的。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不自覺的陷在語言的牢籠,陷在這固定的、流行的論述方式中而毫無反省;這毋寧是吸收過一些乃至許多知識而不曾反思過的、曾受過教育但不曾做過學問的人才有的毛病──其實許多知識份子都只是學舌的、沒有理解過知識內涵,無意識的一再播放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的語言符號罷了。更普通的一般人,他們根本沒有陷進去過──他們注意「關聯」的方式,與其說是完全抽象的、語言邏輯式的,不如說是更具體的形像式的;亦即,他們理解文意、嫁接上下文的方式,靠的其實是其經驗中所經歷的、現象的同在與否──我們的感官所接收到的資訊雖然是分別開來的,但大部分最實際、最生動的概念所指涉的對象,必然將這許多種影像、聲音、味道、觸感和心中的悸動附著在一組語音和代表那組語音的符號上。具體的,且將這些感官接觸恰如其分的布置在詞句中,使得讀者能夠勾起同樣的感官接觸匯集在一起的回憶,自然就不會讓文章荒腔走板,走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之外,造成理解的困難以及隨之而來的文意的艱澀。

佈局的部分,我就不講了;而實際上我的大部頭作品不多,要拿這項原則當經驗來講,力有未逮──我覺得上面三個因素若是注意到了,那以一般人的閱讀習慣而言,將整篇文章乃至於整個文字作品顛來倒去再翻出一番新意的功夫既然沒有,那麼一般「起承轉合」的原則就很夠用了。

最後要說明一下我寫作的方式,那是電腦時代的寫作法──雜亂無章的想個兩三句話,然後左移右移、加加減減,把這幾句話裡頭的韻律、邏輯、現象關係加強,然後順著佈局的幾條線順路寫下去;我想這在用稿紙寫作的時代是不可能這樣做的。而,在大塊文章一氣呵成的年代,那些個拙於言詞卻下筆如有神的文人大概很少;再怎麼說那時的文章寫起來還是相當即時的,而若不是一副習於鍛鍊思考、勤於修飾言行的心靈,要即時的寫作而不是像我那樣拼拼湊湊,難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