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和「信仰」

我主要是從西哲的角度來看。先從「知識」和「信仰」這兩個詞說起吧。我想對書唸到大學的人來說「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云云是耳熟能詳,不過到底這些東西什麼意思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就我所知,「本體」是相對於「知識」而言──西哲的通常預設是「眼見不能為憑」,他們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是源自於「物自身」,「現象」並不是「物自身」,「現象」受限於我們的感官接收訊息的形式。舉例來說明的話,戰國名家公孫龍有一個「堅白石」論,他說「堅」是手摸的感覺,「白」是眼睛看的顏色,不過我們卻因此而知道那裡有一塊石頭;但是如果我們的感官只能確認這些「現象」的存在,只憑手摸覺得硬,只憑眼見為白,我們怎麼能確認有一塊「石」在那?須知手摸硬、眼見白的,很有可能是別的東西啊。


我不知道公孫龍是不是真的長這樣。圖片來源

因此這樣一來,「現象」與「本體」就被截然而分了;這是一種弔軌,因為我們只能透過分析現象來確認物自身,但無論我們對「現象」了解多少,那都不是本體。我們真正想知道是什麼的「本體」實際上是不可知的。

這背後其實隱含了另一個問題意識,即究竟什麼是「真」的。縱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在感官的侷限下得到的刺激形式是「真」的,但因為那只是「現象」而非「物自身」,因此確認其為真,對於我們真正想知道的「物自身」的「真」而言並無意義。

以上喇了那麼多,無非是想說明「知識論」所指的其實是「認識」的問題。上面所言侷限於「現象」,然而,雖然每個社會當中通行的語言所造就的概念在涵義上頗有出入,但我們的心智仍然可以較不精確的處理這些概念──好比說延續上面的例子,雖然觸覺視覺所接收的資訊都不是「石」,然而大部分人都能夠確認那是石頭。心智上的、概念的體會也是一種「認識」,而且,毋寧說這種認識在追求認識時要比直觀的聲色更為重要。但同時「概念」也是比直觀刺激更不放諸四海皆準的認識──一輩子生活在沙漠中的人可能也就一輩子不會碰到「海」這個概念;不是唸歷史的人可能永遠不知道何騰蛟這個人。

這就是「知識」。在人的感官上、心智上可以確認為「真」「偽」,但與世界的真實無關。

因此還有「信仰」。因為除了知識論上的真之外,我們知道,還有更重要的本體論上的真;問題是那不是知識,那沒有被認識的可能,所以我們只有信與不信兩種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