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5]

阿布達哩崗

直到三月11日,薩爾滸敗報才經由楊鎬的奏疏傳到明帝手中。書中並稱楊鎬立即傳令李如栢(清河)和劉綎(寬甸)兩路軍不得深入,馬林和杜松軍中的倖存將領收容殘部敗兵,並另外擬調次一階段作戰所需的兵力。當然免不了的還是追究戰敗責任(死鬼杜松這下百口莫辯),順便以初六日取得的劉綎捷報「平衡」一下明軍失利的消息。李如栢的部隊後來終於安然的回到瀋陽[註一],雖然滿州方面的資料記載道,女真哨兵在見到敵人撤退後,躲在山上林木茂密處晃動拴在弓上的緩帽,嚇得明軍以為敵軍伏起,連忙倉皇撤離;落後的部隊被女真戰士砍倒40餘人,逃難間跑死馬匹千餘。[註二]然而到了13日,明廷終於發現不對勁了──劉綎生死未卜,敵人卻已逼向劉綎攻擊發起線附近的寬甸一帶──[註三]

三月二日申時(下午四時),努爾哈齊才剛連續擊敗杜松、馬林兩路明軍,劉綎、李如栢部隊朝赫圖阿拉前進的情報便已傳到;努爾哈齊立刻先派了達爾漢領兵千名南下,其餘部隊則在原地過夜紮營。次日清晨又派了二貝勒阿敏帶兩千兵兼程南下,努爾哈齊則到界藩祭天告捷。大貝勒代善和努爾哈齊商量了一下,自己先帶著20名僚友也先南下了;於是跟著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也紛紛南下,把努爾哈齊丟在界藩。祭禮結束,三日未時(下午二時)努爾哈齊才率領大軍繼續前進,次日寅時(凌晨四時)回到赫圖阿拉。到了早晨,努爾哈齊留兵四千守城以防備李如栢,而代善則受命帶領莽古爾泰、皇太極和所有士兵去對付劉綎。[註四]

由於攻擊發起線離敵人最遠,劉綎早於二月25日即已先行出發。不過出發時的天候不佳,風雪大作能見度差,夜間幾乎伸手不見五指。28日過牛毛嶺,連續三處地方都是砍倒的大樹塞道,聯軍一邊開路一邊前進,終於抵達牛毛寨,即今天的桓仁一代,從此進兵方向順著河谷,由東北轉向西北。而當初各兵隨帶的糧食十天份已經消耗殆盡,明朝聯軍為了軍糧等了一天。三月一日,軍糧終於運來了一部分,全軍又前進了40餘里,終於與努爾哈齊留在南邊的500名士兵開始接觸,明軍馬上就展開追殺;殘存的百餘人退到山崖艱險處,且戰且退,遲滯敵人。而朝鮮軍因為缺糧,又多步卒,其位置落後前軍漸遠。此後直到12日,才突然傳來這路兵馬的敗報──[註五]

三月初四巳時(早上10時),帶領大兵南下的代善即已發現明軍的先頭部隊奔馳搜索而來;發現敵軍大至的明軍即刻登上阿布達哩崗布陣。代善原本計畫親自率領部隊登上阿布達哩東方更高的山頭乘勢壓下,由皇太極自告奮勇領走了這差事;而他自己則轉從敵人的西面進攻。皇太極選精銳三十人當先直衝明陣,明軍槍砲連發,繼而雙方展開一場混戰;皇太極的部隊膠著在明軍的防線上,而明軍則絲毫未動搖──直到代善親自率兵從西方攻入──明軍先頭部隊於是潰敗。[註六]

劉綎見前軍不利,提刀上馬,領兵疾行,督軍進搏[註七]。而先前努爾哈齊已派去的阿敏部兩千人與達爾漢部千人正埋伏在山谷中,待明軍大隊過去,即從後方掩殺將去;代善則乘勝從前方殺來,兩面夾擊綎軍。[註八]劉綎力戰,面中一刀胸中一箭而亡,全軍覆沒。[註九]

金兵休息了一陣,隨即發現南方原野上還有朝鮮部隊駐守,代善於是下令士兵進餐馬匹飲水,然後展開攻擊。[註十]朝鮮左營設置拒馬,火砲齊放,連續擊退金兵兩次進攻;不巧西北風大起吹走火藥吹滅藥線,砲煙塵埃遮住朝鮮兵視野,金兵遂乘勢攻入,將朝鮮兵殺略殆盡。只有左營將金應河背靠柳樹,連發硬弓,每一下弦聲緊隨著每一副盔甲被擊穿的悶響,擊斃金兵無數;最後被敵人從後方一鎗洞胸,才緊抓弓把而死。而朝鮮右營則連陣型都未排好,就被金軍鐵騎衝擊蹂躪,全數就殲。[註11]中營布陣於山上,被金兵層層包圍;朝鮮方的史料聲稱是對方害怕朝鮮部隊的死命抵抗會造成重大的損失而招降,[註12]而《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則直截了當的說見到殘殺慘狀的朝鮮人嚇得遣人來商量投降。[註13]無論如何,他們投降了。

會戰過程:


上底圖源為google earth;下右底圖源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下左底圖源在此:http://www.9654.com/m/hengren.htm;關於戰場位置的考證見此:http://www.lntv.com.cn/lntv/editor/gdfw/gdls/2004_8_24_5705.shtml

[註一]《明神宗實錄》,10979、10988。
[註二]《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109-110。
[註三]《明神宗實錄》,10988。
[註四]《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99-102。
[註五]《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pp.3018-3027。
[註六]《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102-103。
[註七]《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27-105-406。
[註八]《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103-104
[註九]同[註七]。
[註十]《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104-105。
[註11]《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pp.3025-3026。
[註12]《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p.3026。
[註13]《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pp.106-108。

附考:

關於劉綎的作戰,《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和《明季北略》皆謂劉綎堅壁,努爾哈齊屢戰不下,因此設計以擊敗杜松所得的令箭誘騙劉綎開營,金兵稱勢殺入,綎軍遂敗。這個說法記載於明人筆記中,大概出於傳聞,現存明政府的官方記載根本查無類似敘述;再參照可信度較高的滿州和朝鮮史料,會戰過程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又此二書稱努爾哈齊遣人偽報劉綎杜松已先攻入敵人首都,誘使劉綎丟棄布陣用的鹿角兼程並進;失去障礙物配合火器的明軍遂一敗塗地。按據朝鮮方面資料,劉綎部在行軍的後半段已因缺糧而拖慢了速度,而在行軍的前半段努爾哈齊根本還未擊敗杜松,沒有道理誘使敵人加快行進。總之這種說法大概也是出於傳聞,可信度甚低。

《明季北略》(p.14)有段寫劉綎寫的滿精采的,雖然也沒有什麼可信度可言:

「劉綎率師自牛毛寨進至馬家寨,二寨俱敵營。綎進戰,四王子不敵而走,綎乘勢追殺,四王子棄寨去。一王子率師五千趨救,行三里,遇綎而戰,綎斬其馬足,墮下救去。綎連破十餘陣,追入三百餘里,敵大懼,多散。然綎久戰亦疲矣,遂駐營休兵。一日忽報杜松戰勝云云,遂墮計。綎與兩王子力戰,自巳至酉,勝負不分。四王子退走,綎不知計,追四里,四王子發矢中綎左臂。綎一手拔箭,一手輪刀復戰;面復中一矢,一王子乘勢殺之。時義子劉招孫前救,見綎已死,下馬負屍,右手持刀戰兩王子,被一王子一矢中心而死。」

又關於劉綎的死法,明方史料(實際上恐怕是出於傳聞)謂戰死,《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謂俘殺,但不知為何內容大部分與《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相同的《滿州實錄》也稱戰死;朝鮮方史料則稱一群大小將官坐在火藥包上放火自殺。以史料可信度而言明方當然最不準確,然而由於劉綎所部是中伏後被殲滅,以常理推斷在這種混戰中應該沒有可能用朝鮮方史料所稱那樣大費工夫的方法自殺;而劉綎素有勇名,也很難想像他會被俘虜──但同樣是猛將的關羽也是被俘虜,或許就像火雲邪神說的只是虛名而已。參見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p.1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