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清入關前八旗軍事[7]

前文論述道地理環境對滿州軍事的影響,體現在戰術上對步兵的注重、城寨建設與攻防;注重此兩者的結果之一,便是對於士兵披甲的重視──一方面戰場的崎嶇限制了結陣的規模,使得能夠集團防禦的裝備(如防馬柵、戰車、盾牌)效用性減低;在攻城時緣梯登城,更是除了自身的盔甲之外再別無保護了。拙文〈薩爾滸〉已論證此役金兵的勝利應歸功於此等甚至能夠抵禦火器的厚甲,此處不贅;至於攻城之強調,可見下條:

「太祖高皇帝頒訓練兵法之書於統兵貝勒諸臣曰:『…每一牛彔製雲梯二,出甲二十,以備攻城。…攻取城郭,不在一二人爭先競進;一二人輕進,必致損傷,被傷者賞不及,縱殞身亦不為功。迨列陣已定,爭為先登以陷城者,方錄其先進之功。其先登陷城者,馳告固山額真,俟環攻軍士四面並進,城陷然後固山額真鳴螺,俾各路軍士聽螺聲一時並進。』」(《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一〈兵部.出征軍令一.軍令.天命三年〉條)

此處金/清兵攻城情狀,可以概見;至於披甲,則可見下條:

「…(順治二年,1645)八月初六日,大清將服重甲逼身,繫雙刀、雙斧及箭手執鎗登城;毀雉堞,勢甚勇猛。守者以棺木捍禦,用鎗刺之,俱折不能傷。或曰:『止有面可刺耳』。遂群刺其面,旁一人用鉤鎗挑其甲,乃仆棺中;又一人斬之,首重十八斤。…」(《明季南略》卷九〈南都甲乙紀.續記(難民口述)〉條)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條相當有趣但目前眾說紛紜的資料,見於《朝鮮宣祖實錄》,敘述努爾哈齊麾下兵種的調配:

「分其軍四運,一曰環刀軍,二曰鐵鎚軍,三曰串赤軍,四曰能射軍。」(《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頁411)

這裡頭「環刀軍」、「鐵鎚軍」、「能射軍」都足以字面的意義來理解。至於「串赤軍」又是什麼呢?三田村泰助氏認為這是譯音,「串赤」朝鮮語唸作koan cyək,與此相似而意義上與軍事相關的應為滿州語的kalkangga cooha,即「車盾兵」;三田村氏並引《太祖老檔》卷十二天命四年八月十九日條、進攻葉赫城寨時的記事以證之:

「在重甲上披綿甲、在冑上披厚綿帽的人,持盾處於前面,立於有城的山下,選出披輕甲善射的人,跟在後面射箭。」

同書甲申年進攻mardun城時則有如下計載:

「乃以戰車三輛並進。路漸隘,一車前進,二車隨之。將近城下,路愈隘,另三車前後聯絡上攻。」

此處可見得滿州人攻城時對車盾的運用,甚至到了分化為一兵種的程度;然而此種分化恐怕並不很明確,所謂「串赤軍」在運用上雖然屢見,但規模上則有相當限制──我們從上引資料便可看到,城寨往往建於險要之處,以致於攻城車從「三輛並進」改為前一後二最後「前後聯絡」;而持盾在前的士兵往往自身也要披上兩層甲冑才派上火線抵敵。車盾作為攻城時運用的手段之一,多半只能算是厚重盔甲的輔助吧。

此處更令筆者感到興味的則是「鐵鎚軍」;從字面上看來,也不過就是使用「鐵鎚」之類沉重的打擊兵器,似乎並無甚新奇處。不過若考慮到此類計載並不見於之後的文獻,似乎「鐵鎚軍」在之後滿州軍隊中的「消失」就有值得探究處──我自己的看法是,此時的努爾哈齊還在為統一滿州奮戰中,對手的軍隊實際上性質相當(我們若考慮到長遠一點,12世紀的女真人實際上便已經以其「鐵浮屠」聞名了;明代早期與朝鮮關於女真人的資料也不乏這些全身披掛士兵的記載),因而有專門「破甲」的部隊存在,不足為奇──相較於刀矛弓矢只能對付「軟目標」,沉重地多的兵器才足以威脅硬殼下的內容物,即使敲不開也足以撞得頭昏腦脹腦震盪。然而當滿州趨於統一之後,金/清的敵人便主要轉移到了蒙古與漢人身上,而這些敵人對於鎧甲的使用,就遠不如女真人了;大概因為這個原因,「鐵鎚軍」在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後,便自滿州人手中消失了。

我們圍繞著盔甲講了這麼多,卻一直不見其廬山真面目;以下列出其形制以備考。《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七百十〈兵部.軍器〉條(括弧中為小字):

「盔甲之制:

原定,凡盔制以鐵二片製如帽形,上銳下平,合而成之曰盔(即兜鍪)。高五寸,圍圓一尺九寸,其合縫處壓以鐵梁,曰盔梁。盔前安鐵一片曰遮眉,闊寸餘,圍長七寸。其上覆鐵檐一,其形如蓋,曰舞擎,闊六分,長四寸三分。其下曰護額,為覆盆於盔上,其上仰者曰盔盆,徑一寸六分,高一寸二分,圍圓五寸,安管一,長二寸,圍圓一寸,以插盔槍(俗名狀帽頂)。槍長三寸六分,,上為盤以垂髦安頂;頂各有品制。垂於項後者曰護項。垂於兩耳者曰護耳。護耳之下曰護頸,其表官用錦緞,或施綵繡,兵用布,無定式,傅以鐵葉。護項用鐵葉九,護耳二,用鐵葉各六,護頸同。

甲制,上衣下裳。甲衣長二尺二寸,下廣一尺一寸。護肩二,各長一尺一寸,廣一尺三寸。袖二,各長一尺二寸,上圍圓一尺二寸,下圍圓九寸。護腋二,各長一尺,上廣九寸,凹其中以承腋,其末銳。遮襠一,方八寸。左襠一,方六寸。甲裳長二尺六寸,幅二,每幅上廣一尺二寸,下廣一尺五寸,其表官用錦緞施綵繡,兵用布,無定式。甲衣用鐵葉一百三十六,每葉長二寸五分,廣二寸;甲裳用鐵葉一百一十六。護肩、甲袖、護腋、遮襠、左襠、均用小鐵葉,長一寸六分,廣一寸四分。步兵甲衣長二尺,甲裳長二尺六寸,閒有無裳者。餘同。」(待續)


甲衣通常即為棉衣;當甲缀於衣內面時即暗甲,外面為明甲。前鋒、護軍著明甲,而驍騎、步軍便只能著暗甲了。明甲通常光輝如雪,對於無甲的士兵而言頗能製造心理優勢;至於暗甲所用的甲葉通常較少,布在表面聊勝於無,所以不如藏拙了。圖片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