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火砲種類

譯自Thomas Arnold, The Renaissance at War(Cassel, London, 2002), p.38

蛇怪(basilisk)、蛇(serpent)、寵臣(minion)、知更鳥(robinet)、隼(falcon)、私生子(bastard)、女妖(siren)、基地(base)、拋石袋(sling);文藝復興時期花樣繁多、借用典故的火砲名稱頑強抗拒統一的規格,甚至統一的意義--當時的人總是與這些不斷增生又毫無使用價值的各式口徑保持距離,因為他們只會增加後勤的複雜程度,妨礙作戰的效率。即使在加農(cannon)逐漸在名稱類別和彈重上標準化之後,不同國家的火砲分類還不是很一致(比如說西班牙和英國),計量單位也隨著不同的度量衡而有所差異(比如說威尼斯和米蘭之間不同的「磅」和「呎」)。不過在16世紀的後半葉,至少在理論上歐洲的軍械庫採用了類似標準的東西。下面的表格大約標示了這種共識;它主要根據當時的手稿(注意,加農和寇飛寧(culverin)的分別在於砲身長與口徑的比率;寇飛寧可以有與加農幾乎相同的彈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