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翼騎兵(hussar)如何作戰[6]

譯自以下網頁:

http://www.kismeta.com/diGrasse/HowHussarFought.htm

作者:拉多斯露.西可拉(Radoslaw Sikora)。
英文譯者:里克.歐里(Rick Orli)。

續上篇的書信集。原文在此:

http://www.kismeta.com/diGrasse/HowImpact.htm

--

拉德克(Radek)的回覆:

噢原來你是這意思!沒錯,馬匹在那40公尺之中是謹慎的慢跑(canter),然後快速的「煞車」,轉頭向後跑。訓練過程其實分成兩段。第一段:慢跑然後快速停止;第二段:休息。他們的另一種方法則是真的向長矛(pike)那邊撞上。在馬的前頭與側邊使用騎矛擊刺,就是像你寫的那樣;不過還有別的方法。稍後我會解釋。

里克(Rick)新追加的內容:

我曾經看過一些了不起的馬術表演──滾木桶比賽、放牧和套套索的表演、原本是作戰技巧的馬術比賽項目、甚至是排成陣列的騎警在控制群眾秩序。然而真正讓我屏息的是在西班牙看到的一場馬術鬥牛賽。

http://mundo-taurino.org/horses.html(譯按:《葡萄牙馬術鬥牛賽的藝術》)



除了一般鬥牛賽也有的步驟外,鬥牛士是騎在馬背上攻擊的。就像步行的鬥牛士一樣要在閃過牛角的同時把劍插到牛身上,只是乘馬的鬥牛士是在馬匹全速奔馳(gallop)的狀態下,在距離牛角幾英吋的空隙前,在從狂衝的牛之前掠過之時,俯身下去刺殺。幾英尺?是的,實際上牛會逮著目標好幾次,馬兒會淌血走上好幾步,而鬥牛士的夾克會被扯碎。鬥牛士有時會與牛平行奔跑,從牛的前頭發動攻擊,範圍從呈直角到對頭撞上都有。所以,雖然我在馬背上的經驗很單薄,我對一匹好馬和好騎手的組合,以及他們卓越的技能,是很敬佩的。

拉德克(Radek)的回覆:

我承諾過我會寫翼騎兵攻擊長矛方陣的另一種方式,面對面的那種。這個題目範圍很廣,為了讓它比較好了解(和翻譯),我會把它簡化。

首先,騎矛的長度優勢比之長矛如何?就像我以前寫的,長矛的長度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而看起來其長度大約在5.4到4.5公尺之間。今天還留存著的騎矛,許多的長度要超過5公尺。而文獻資料記載的騎矛長度則在4.3到6.2公尺之間。可能騎矛的長度是隨著翼騎兵對手的不同而調整的。

因此,在與不使用長矛的土耳其騎兵、哥薩克步兵與顎圖曼新軍(Janczary。譯按:似乎是Janissary的波蘭語拼法?)作戰時,翼騎兵使用的騎矛會短一些。假如是對付裝備長矛的西方步兵,他們會準備長一些的騎矛。騎矛比長矛要長一些(多了0.5到1公尺)。所有當時的資料都強調這一點。

第二──騎矛比長矛好在哪裡?這張圖上的騎矛長度差不多是正確的──大約5公尺:



很不幸地,畫中步兵的長矛是不合比例的(短太多了)。我要一張好點的圖!經過計算後,我的結論是騎矛比長矛多了大約0.5到1公尺。

(注意!我放在網路上的圖是錯的!在我的計算中可沒把僅僅握住騎矛末端列入考量!)

然後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必須記住的是,翼騎兵的目標是長矛兵的前胸,但長矛兵的目標並不正好是翼騎兵本身,而是馬匹的前胸。另一件必須注意的是,長矛因為斜插在地上而短少的長度。根據畢達哥拉斯定理,長矛的有效殺傷範圍必須減少16公分。騎矛幾乎是平行的拿著,所以這個定理對其影響不大。

第三──當翼騎兵與長矛兵對撞時,他們不會撞上長矛。馬匹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撞上(翼騎兵的慢跑canter,或者說大約每秒10公尺)。從騎矛刺中步兵的前胸到被步兵的長矛刺中,大約還要花上0.05到0.1秒。即使步兵在對撞的那一刻將其長矛前推,仍然搆不著騎兵。但當長矛兵的前胸被刺中時,被往後搠翻時,既然他們是那樣緊抓著長矛,矛頭也就因此失了準頭,威脅不到馬匹了!撞擊的力道極大。有紀錄說這樣的撞擊可以刺穿長矛兵的甲冑!撞擊的那一刻就有如車輛撞擊測試的快照那般。

接下來我要描述一下中甲騎兵(medium cavalry,'the pancerizi',或者所謂的「哥薩克」騎兵。英譯者註:大概就是持火繩槍的)在聯合衝擊(shock)與火力(fire)的戰術中是怎樣與翼騎兵合作的。

1. 在最前一排中,中甲騎兵向敵方衝鋒,在近距離發射卡賓槍或手槍,吸引炮火並在退回前製造敵方的傷亡與混亂。下一排是用「冷鋼」──他們的騎槍──的翼騎兵衝鋒,對付那些可能沒辦法開火還擊的步兵(既然他們已經向中甲騎兵開火過了)。假如衝鋒沒有造成突破,他們會按照這種一排開火、一排(用騎矛)衝鋒的模式繼續下去。舉個例子,1611年的波丘彎(Bolchowem)會戰中波蘭人就是這樣稿的。

2. 第二種戰術是同時進行衝擊與火力(卡賓槍和騎矛)的攻擊。就像之前已經討論過的,騎兵是像棋盤格一樣配置的,而中甲騎兵會向前填塞翼騎兵之間的縫隙。就在翼騎兵與敵方對撞前的那一刻,(多少稍微前頭一點的)中甲騎兵側著馬身放槍,然後後退。如此翼騎兵便可利用敵人更多的混亂和行列中的空隙,一舉壓倒敵人。這種戰術很難實行,但效果非常好。例如,這種戰術就曾在1626年10月1日,在尼文(Gniewem)突破了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 Adolf)的步兵。尼文之戰非常有趣,因為戰鬥發生在波蘭傳統戰術與瑞典新戰術之間。衝突持續了三天,期間瑞典人展示了數種專門對付波蘭人的新戰術。一開始翼騎兵的失敗就是由古斯塔夫.阿道夫引進的驚人新戰術直接造成的。這場戰役中的新戰術包括:

a) 步兵前後三排同時射擊,擊破敵方的衝鋒,而不是老式的單排射擊/後退裝填。

b) 「天鵝羽」(swine feather)的使用──與波蘭人有時候使用的「熊盤」(beardish。譯註:這篇有些錯字…我懷疑這個也是…)斧類似──嵌在木柄上的一把長刃──用來建造野戰防禦工事。

c) 用來近接支援步兵的砲兵,以及野戰防禦工事與砲兵組合的大規模運用。

(譯按:以上是瑞典側)

d) 一種新奇的步騎聯合作戰法。舉例而言,古斯塔夫.阿道夫利用了氾濫平原的特點非常完美的阻絕了對方的前進。能容納波蘭人衝鋒的人數一次不到600人,而且他們被迫在沙地上衝鋒。以上這一切綜合起來,使得波蘭人在開始的前兩天無法突破瑞典的步兵陣形。在這段期間,他們試著像上述的第一種方法那樣整合中甲騎兵的火力和翼騎兵的衝擊力。當他們換成了上述的第二種方法後,他們終於能夠迫使瑞典步兵退出丘陵地。有趣的是雖然步兵被由「天鵝羽」建造起來的野戰工事環繞著,他們仍然無法支撐住、對抗波蘭的騎兵。

於是,最後,火力與衝擊的聯合戰術證明是很有效的;他們能夠再次突破進步得多的、由能幹的瑞典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個人所領導的瑞典步兵。雖然他們沒辦法在像瑞典軍事改革前那樣徹底擊倒對手,而現在波蘭人得依賴複雜的聯合戰術以取勝。(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