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部隊編制

五軍與五提督

在南京福王、紹興魯王、福州唐王相繼敗滅後,南明政權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武力逐漸歸併到鄭成功的麾下,其最高軍事指揮單位即水師左、右、前、後、中五軍;這五軍除了中軍由鄭成功直接統帥外,前軍張名振、後軍周崔芝、左軍林察、右軍周瑞等皆為之前南明小朝廷的敗亡之餘。這些友軍派系紛雜,組織編制不一,只是在名義上接受鄭成功的領導;日後鄭氏集團一枝獨秀,這些雜牌部隊久戰凋零,先是讓鄭成功的親屬接管,而後則逐漸裁併撤銷,使得東南沿海的抗清勢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明鄭政權」。鄭成功統帥的中軍之下又分為前、後、中、左、右五提督;當五軍逐漸被裁撤消失後,五提督實際成為明鄭政權最高階的軍事單位。

鎮營協

五提督之下即為提督所轄的各鎮,原則上也分為前、後、中、左、右五鎮。然而五提督的兵力實際上僅佔整個明鄭集團軍事實力的一部分;另外還有若干的獨立鎮以及直屬於延平王的親軍鎮,為明鄭的主力部隊所在。在獨立鎮方面,鄭成功時代的單位番號設立原則為:


而鄭經接手的初期,大陸沿海的地盤盡失,直到三藩之亂起,東寧政權隨之起舞,領兵東征並在沿海重新佔有一席之地後才有機會在兵力上作第二次的擴充;此後創立的番號包括:


而其餘的番號還包括鐵騎鎮、神器鎮等。

直屬於延平王的親軍鎮,最早設立的是親丁、戎旗二鎮。其後幾經變革,親丁鎮裁撤;戎旗分為左、右二鎮,然後改為武驤左、右鎮,最後定名為武衛左、右鎮;同時又增設了虎衛左、右鎮,即著名的「鐵人」部隊。北伐南京失敗後,親軍單位大肆擴充,到鄭經時已增加了曉騎左、右鎮、神機、神威、侍衛、勇衛等六鎮;鄭經西征時又增設了戎旗一、二、三、四、五鎮。

鎮之下的指揮層級為營或協,基本上也是分設為前、後、中、左、右營或協;另外也配屬有特種營,諸如火攻營、神機營等等。一個鎮的兵額大約為1200人至2500人,勤務兵(伙兵)、將官不記在內。除了獨立鎮之外,也有獨立營的設置;實際上上述的一些番號系統,例如五行、五常、二十八宿等一開始只有營級的規模;但大概因為這些獨立營就是為了日後擴充而事先設置的骨架,其中許多後來都升格為鎮。

在戰場上最高指揮官基本上僅指揮到提督、鎮、營、協這幾個階層;營、協以下的單位層級與戰場上的戰術行動指揮比較沒有關係。

圖示如下:


摘自楊和之先生「明鄭軍制管見」、石萬壽先生「論鄭成功北伐以前的兵鎮」與「論鄭成功北伐以後的兵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