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的煤供應

主要引述李伯重先生著《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一書。

首先,江南煤產量最大的長興煤礦處於叢山之中,從碼頭到礦區要走數十里山路,運輸不便,且煤質低劣,乾隆時便封禁了。其他如江寧煤礦,須鑿井採煤,且煤儲量小又分散,時採時停。其他如太湖紫澱山、洞庭西山、宜興等處亦有煤礦,但總的來說產量很小,經濟價值低。

因此明清江南的煤有一大部分是由其他地區供應的。雖然沒有什麼明確的資料但可能從明代中葉開始,北方的煤就透過大運河運往江南。到清初,煤礦主要來自於湖南寶慶、江西樂平和湖北興國。乾隆初又增加了湖南耒陽、衡山、長沙湘潭、湘鄉、安化、桂陽所產的煤。不過這些地方的煤產量並不大,扣去當地消費,能夠輸出的量有限。以湖南的耒陽、衡山來說,雖然產量最多,但離長江水道也遠,運到長沙、岳陽一帶售價就已偏高。而湘潭、湘鄉、安化的水運條件雖好,不是產量少(湘潭),就是該地需求甚殷,「止就長岳一府屬州縣人戶論之,已不下百餘萬家」就長江水運而言,至今尚未發現如湖南米那樣大量運往江南的記載。

而大運河沿岸產量極大的兩淮煤田,在清中葉以前只有零星開採,且通過運河的運費就已偏高。以海運來說,華北、東北近海的煤礦當時都沒有大規模的開採;而廣東開採量雖大,在其本地還不夠拿來煉鐵。縱上所述,江南的煤供應是很吃緊的。

在這樣的煤供應底下江南的鐵生產量如何呢?據邱亮輝先生估計,中國的「封建社會」當中每人每年平均要消費鐵1.2市斤;江南的人口,明初約870萬,1820年約2640萬,則要消耗鐵1044-3168萬斤,約0.52-1.58萬噸。考慮當時還有其他用途的鐵消費(如兵器),我們估計江南每年的鐵生產量至少在0.69-2.11萬噸之間(乘以4/3倍)。


城市生活繁華的背後是大量資源的消耗。圖片來源

這個產量能否提升呢?相當難。首先,18世紀末的歐洲生產一噸生鐵大約需要6噸煤,則江南每年的鐵生產,至少約耗煤4.14-12.66萬噸煤。其次,江南還有其他產業也要消耗燃料,如其他的金屬加工業(金銀銅錫)、窯業、製鹽、榨油、製燭、染色、食品加工、養蠶等等。以製鹽而言,其燃料消耗大約相當於8.45-9.15萬噸煤。

相較之下,英國的煤生產就顯得綽綽有餘:1611年英國年產鐵1.2萬噸(約耗煤7.2萬噸),1660年為1.5萬噸(約耗煤9萬噸),1720年為2.5萬噸(約耗煤15萬噸),1760年為3萬噸(約耗煤18萬噸);以鹽業來說,17世紀末的英國就用了30萬噸,整個17世紀末,英國煤的年消耗量約為100萬噸。

而1681-1690年間英國煤的年產量為298萬餘噸(1750年為473萬餘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