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軍事革命,1500-1800[14]

譯自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副標題: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1500-1800), pp.82-114。

--

在亞洲,只要是歐洲武力所不能到達的地方,當地統治者都能藉由貿易許可或者監禁來對抗西方的大砲。拉希米(Rahimi)號的確裝備了15門火砲,而船上的許多士兵也配備有火繩槍;但這些都只是殺傷人員的兵器。西印度的船隻通常是以繩索和木釘將船身搭建起來,既沒有承受敵人重砲攻擊的強度,也沒有吸收自身砲擊的後座力的能耐。付保護費給歐洲人,並且懲罰那些對已賣出的保護不認帳的,比投資在船隻設計和重武裝上(畢竟這樣做還是不一定能保護商船的貨物、避免損失)要來得便宜有效。蒙兀兒帝國不需要海軍或艦砲。

或許近代早期的日本海洋史為這種政策的好處提供了更鮮明的例子。這裡出現的重要影響是1590年代,剛統一日本的軍閥豐臣秀吉對韓國的渡海侵略。秀吉當然完全了解海權的控制在入侵期間的重要性,而他也試著(沒成功)雇用兩艘葡萄牙加里翁(galleon)帆船來幫忙。當這件事失敗後,他將他的艦隊實力擴張到擁有700艘船隻,假定韓國人會在肉搏戰中被數量優勢壓倒。實際上在釜山登陸的侵略部隊並未遭遇韓國船隻,而日軍展開閃電攻勢,在20天內,於1592年3月2日抵達首爾(Seoul)。但韓國海軍並非無所事事。在5月和6月,在一連串的行動中,由李舜臣指揮的一小支韓國艦隊消滅了許多日本海軍支隊──總共擊沉了大約72艘船艦。接著在7月8日,閑山(Hansan)灣,在一場決定性的會戰中李將軍消滅了一支敵人的主力艦隊;而第二天他又擊敗了來自日本的支援艦隊。這些勝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倭寇在1560年代為中國所消滅似乎也消滅了無數經驗老到的日本海事人員,而這些人沒有獲得補充。實際上侵略艦隊上的大部分水手是不甘不願的被九州和四國的領主徵招來的,這些領主最近才被秀吉的軍隊征服。李將軍得勝的第二個決定性因素是著名的「龜船」的使用,船長約33公尺,寬8公尺,全部覆蓋著六角形的金屬版,因此既不能登艦肉搏,也不能在船身上打洞。每邊開有12個砲門和22個射口(用於較輕的武器),加上前後共四個砲口,施放火罐和毒煙。有時候龜船就像現代的魚雷艇那樣貼近,然後從舷側開砲;有時候它們利用它們的金屬撞角洞穿敵人,然後讓其它戰船貼近屠殺。它們的火砲數量壓倒日軍,大約是40:1。

三層甲板龜甲船的復原圖比較少見。圖片來源

但秀吉和他麾下的將軍學得很快。日本人對於在船上舖鐵板的主意並不陌生。在1578年,另一名有力的軍閥織田信長在內海利用了「鐵甲船,這樣做炮打不穿」。或許它們只是舖上鐵板的普通船隻,因為當敵人企圖登艦時船上的人蜂擁而至船的另一邊將他們擊退,以至於船就這樣傾覆沉沒!無論如何,在1592年,秀吉指示他的部屬提供鐵板,無疑是企圖建造與龜船艦隊抗衡的戰艦。同時在釜山,存活的日本戰艦把重砲裝上船,並在港口的掩護下集結在一處。即使是李將軍也拿它們沒辦法。

1593到1597年間是這場戰爭的空窗期;但是,當戰事再度展開後,日軍控制海洋的企圖再次失敗。在1597年7月一開始的勝利後,他們的艦隊被李將軍引誘進海流勁急處,在那裡以槳推進的龜船造成了日軍艦隊的完全毀滅。雖然在肉搏戰中不敗的韓國將軍戰死了,這次打擊後日軍再也不能復原:失去海軍的援助,他們的軍隊無法離開釜山的基地太遠,而倖存者則樂於在1598年返回家鄉。(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