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軍事革命,1500-1800[13]

譯自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副標題: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1500-1800), pp.82-114。

--

然而同樣地,雙方的實力差距也有可能被誇大了。畢竟荷蘭在1640年代以前對葡萄牙的陸上基地沒能撼動分毫:對莫三比克、麻六甲、果阿(以及9次代價高昂的封鎖)的攻擊都失敗了。甚至即使是在那之後,雖然1650年代荷蘭人攻佔了錫蘭沿岸的葡萄牙基地,但他們對內陸康地(Kandy)王國的征服不斷遭遇失敗。更有甚者,他們的船艦並非總是所向克捷:1603到1610年間派去東印度的40艘荷蘭船隻在戰爭中損失了9艘。而英國人的紀錄更悽慘。總的來說,儘管他們孤立了伊比利人的基地,但即使是在公海與葡萄牙船隻作戰也未必總是能獲勝──例如1612年12月23日,湯瑪士.貝斯特(Thomas Best)的兩艘英國船和四艘葡萄牙加里翁(galleon)帆船在蘇拉特外海的遭遇戰。就戰術而言,英國人無疑是勝利者。他們直搗敵艦,「一艘接著一艘」穿越,「把他們砰的好像船殼要震碎一樣;我們沒有一個人沒打中敵艦,因為距離近到不可能失手」。最後,英國人總共發射了600發以上的砲彈,而(據貝斯特所言)葡萄牙人幾乎沒有還手,像「一群婆婆媽媽組成的軍隊」一樣舔著傷口撤退,「…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我簡直不相信他們的卑賤和懦弱」。英國的船艦毫髮無傷。然而貝斯特的勝利既不完全也不具決定性。他的砲擊既沒有擊沉任何敵船,也沒有把敵人趕遠。最後,1613年1月,葡萄牙船隻不斷的出現直到英國人犯了錯誤,迫使貝斯特在簍子捅大前航向印度尼西亞。

因此葡萄牙人在印度犯的錯誤基本上和菲利浦二世如出一轍:他們討戰的方式有如划槳船,在登艦前發射事先裝好的彈藥。不過我們不應為貝斯特自以為是的諷刺所矇蔽;事實上,在歐洲的海域之外,事先裝好的一發砲擊通常足以逼迫無武裝的商船投降。最近的研究顯示,不論是伊麗莎白時代的英國私掠船或者是17世紀加勒比海的海盜(buccaneer),他們通常不過攜帶一兩門砲。不過這對他們轟轟烈烈的作戰而言已很足夠。而且,除非歐洲的戰艦出現,不然印度洋的情況也是一樣。例如,1622年4月7日至22日間,就在貝斯特船長離開蘇拉特數月後,印度洋上的6艘英國船集結在阿拉伯海岸,接二連三的截獲15艘來自印度的穆斯林船隻,最後俘虜了1000噸的大船拉希米(Rahimi)號,這艘船是蒙兀兒皇帝的老媽所有。這艘船先是拒絕拋錨,但三響警告式的砲聲就說服了這艘船的主人投降。其他船連警告的砲聲都不用就束手就擒,而英國人「現在有了那麼多艘船,開始討論起該拿這些做啥」,帶著他們的戰利品來到臨近的泊地並放手搶掠。拉希米號後來以4000芙洛琳贖回。這正是一個原始的例子,在K.N.喬德胡里(Chaudhuri)教授關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大作中被稱做「再分配事業」(而其他人可能會直接把它叫做海盜行徑)。但這樣還不是完整的故事。應該記住該船是蒙兀兒的有錢皇后所有,而她兒子是蘇拉特的主人。沒多久皇帝便下諭道,除非歸還船貨,否則不允許任何一艘英國船在蘇拉特貿易。高高在上的東印度公司立刻就妥協了。接著在1613年拉希米號再度被劫持,這次是葡萄牙人幹的。暴怒的皇帝一度對印度總督府(Estado da India)宣戰,攻擊散佈在他領土上的所有葡萄牙基地。戰亂持續了兩年,直到葡萄牙人償還那批贓物。1636年再度發生類似的事件,英國在蘇拉特的貿易站被蒙兀兒官方查封,人員被監押並飽受折磨,由於英國船──實際上並不都是東印度公司的船──在阿拉伯海劫掠了一些從蘇拉特出發的商船。只有在賠款償清後東印度公司的人員才被釋放。(待續)

1882年的一艘阿拉伯式帆船(dhow)。拉希米號可能與此相仿。圖片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