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軍事革命,1500-1800[6]

譯自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副標題: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1500-1800), pp.82-114。

--

這批船艦不但龐大且耐久。伊麗莎白.約拿斯(Elizabeth Jonas)號(原本名為菲利浦號;但在1558年伊麗莎白即位後改名,並於1559年下水)排水量為900噸,搭載64門火砲;它一直服役到1618年。600噸的獅子(Lion)號是另一艘原本為菲利浦和瑪莉所有的船之一,於1557年下水,搭載了60門砲;幸虧有1582、1609、1640、1658等年的數次重修,它能夠服役到薩謬.丕皮(samuel pepys。譯註:其人曾為英國海軍司令,生卒年為1633-1703)的時代。伊麗莎白治下的海軍依然飛速的建設著,因此到了無敵艦隊征英的那年,皇家海軍有3艘800噸以上的加里翁(galleon)帆船,11艘500噸以上的船隻。然而事實並非如許多學者所說的那樣,1588年的海峽戰役是一場由現代戰艦搭配起來的艦隊單挑另一群草草集合的海軍化石。相反的,作戰中最老式和最龐大的船隻都在英國這一方;而最現代的戰艦則隸屬於葡萄牙與卡斯提爾的加里翁帆船分隊,他們在大部分時候成功的巡守著無日落的帝國。

伊比利半島上的這個強權在16世紀所遭遇的海軍戰略問題完全與英國不同。鄰接北海與英倫海峽的國家擁有許多深水港而海軍能行動的舞台較小,因此能依賴巨大但不靈活的砲艦進行防禦。但葡萄牙與西班牙需要的是能航行至遙遠大洋的戰船,穿越那些無比艱險的海域,在那裡貿易或者摧毀任何未經他們允許即在當地活動的其他強權的船隻。在這些要求下誕生了高度泛用性的船隻,而其演進經過了數年時間,從哥倫布與達伽馬的小型卡拉弗(caravel)帆船,讓位給依目的建造、可航行深水大洋,被稱作加里翁的戰船。其設計──鳥嘴型的船首、較淺的吃水與細長的身型──以及其名稱「加里翁」(galleon)都反映著這種新型船隻淵源於划槳船(galley)的事實。到了1520年代,當它們第一次出現在葡萄牙、西班牙與義大利時,其平均大小僅僅只有250噸(差不多與大型的划槳船一樣);只有到了1550年以後其載重才開始上升,而到了1580年代伊比利的加里翁帆船通常重400到500噸。然而在1588年7月至8月間與伊麗莎白海軍的戰役中這些特製的戰船完全不適任:雖然它們大部分(不像無敵艦隊中的其他船隻)安然駛回西班牙,他們看來幾乎沒有對敵人造成損傷。

加里翁帆船。圖片來源

當然,對無敵艦隊失敗的解釋有很多種。首先,西班牙人在遠離他們基地、不熟悉的海域行動,而英國人隨時能從當地取得補給與增援,並且正是在他們的船隻設計時所想定的海域作戰。第二,雖然英國人的戰艦都有相當的艦齡,它們都保持著很好的妥善率。據(或許有點愛國過於狂熱)海軍部所言,「沒有人曉得什麼叫做滲漏」。更有甚者,到了1588年,三分之二女王的戰艦已經建造或改建為「加里翁」帆船(有著較纖細的船型,更多的船帆與更少的船員),因此它們能夠航行的更快,安裝更多火砲。皇家海軍的34艘船艦總排水量達12000噸,船員6225人,載砲678門。在許多當時人的意見中,英國的長處在於速度與火力的雙重優勢。據亞瑟.果扎(Arthur Gorgas)所言,他曾經身處於戰場之中,女王的船隻就像織針一樣在西班牙艦隊中鑽進鑽出,「兩邊同時開砲勝過他們只放一邊,我們帶的大炮和他們一樣多一樣好,實際上我們的比他們的更好」。一名被俘虜的西班牙上校(colonel)唐.迪雅哥.皮門托(Don DiegoPimentel)同意此點:他對他的荷蘭審問官承認他對英國船隻的能力感到驚訝,「他們將船隻開近我們四五趟的時間內我們只能開近一趟」,因此他們能夠接近西班牙人並全力開火,開火的頻率也較高。(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