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翼騎兵(hussar)如何作戰[3]

譯自以下網頁:

http://www.kismeta.com/diGrasse/HowHussarFought.htm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蘭翼騎兵(hussar)如何作戰[2]

譯自以下網頁:

http://www.kismeta.com/diGrasse/HowHussarFought.htm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蘭翼騎兵(hussar)如何作戰[1]

譯自以下網頁:

http://www.kismeta.com/diGrasse/HowHussarFought.htm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明鄭部隊編制

五軍與五提督

在南京福王、紹興魯王、福州唐王相繼敗滅後,南明政權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武力逐漸歸併到鄭成功的麾下,其最高軍事指揮單位即水師左、右、前、後、中五軍;這五軍除了中軍由鄭成功直接統帥外,前軍張名振、後軍周崔芝、左軍林察、右軍周瑞等皆為之前南明小朝廷的敗亡之餘。這些友軍派系紛雜,組織編制不一,只是在名義上接受鄭成功的領導;日後鄭氏集團一枝獨秀,這些雜牌部隊久戰凋零,先是讓鄭成功的親屬接管,而後則逐漸裁併撤銷,使得東南沿海的抗清勢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明鄭政權」。鄭成功統帥的中軍之下又分為前、後、中、左、右五提督;當五軍逐漸被裁撤消失後,五提督實際成為明鄭政權最高階的軍事單位。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阿茲提克的軍事[2]

譯自Terence Wise, Angus Mcbribe, The Conquistadors, osprey publishing, pp.16-23。圖片來源相同,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茲提克的軍事[1]

譯自Terence Wise, Angus Mcbribe, The Conquistadors, osprey publishing, pp.16-23。圖片來源相同,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寫作背景──希臘世界與戰爭[3]


三列槳艦。圖片來源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寫作背景──希臘世界與戰爭[2]

主體常奏──生活與公民

然而擁有自由意志的未必就是僅憑自身便能存在的;城邦(polis)在有意識的自主行為之外,仍要不由自主的進行其他活動維持其生命,或者有意無意間將此兩種行為等同起來。所以我們對此不會感到驚訝──在整個城邦的人口當中,比如說雅典,二十萬人中僅有成年男性公民三萬人,也就是僅佔全部人口的15%左右。婦女並無政治地位;同樣是在雅典,公民妻子的公民身分主要是顧慮到將來她要撫養的公民兒女而授與的。除了生兒育女以延續香火外,城邦的人口中還包括許多奴隸與外邦人;當時的雅典據說有奴隸四十萬,厄基納有四十七萬,科林斯則有四十六萬(這些數字當然是極不可信的)。他們的地位即使不與其對城邦的重要性成反比,一個城邦沒了他們恐怕也不像話──奴隸的存在本身,以及城邦中無所不在的由奴隸進行的勞動加強了這樣的想法:奴隸的工作,即直接或長期的為別人的利益而工作,是追求自由、身分與尊嚴的公民所必須極力避免的。這種想法反過來使得某些工作和工作條件免不了沾染上了社會的偏見成見──農民瞧不起手工業者,因為他們在空間狹小或環境危險的室內勞動──和女人、奴隸是一個樣;不事生產的商人也一樣被鄙視;富人向來把窮人踩在腳下,但嘲笑做工行商的公民比嘲笑家徒四壁的貧農更利害得多;耐人尋味的是,有錢的大地主身分比採礦致富得來的要來得體面,而手工業大亨的名聲則更等而下之。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寫作背景──希臘世界與戰爭[1]

今天我們在追溯西洋史學的淵源時,通常會把歷史寫作第一人的桂冠贈與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年至前425年)。除了被西賽羅(Cicero,公元前106年至前43年)譽為「歷史之父」的他之外,稍後傳世並同樣家喻戶曉的「史學家」還包括修昔底德(Thucydides,約公元前455年至前400年)與色諾芬(Xenophon,約公元前428年至前354年)。三人的著作都以戰爭的描述著稱──希羅多德的《歷史》寫作關懷,是為了解釋「希臘人與蠻族人(波斯帝國的非希臘人)彼此發生戰爭的原因」;希羅多德的繼承人與對頭修昔底德,則更明白的寫了他親身參與的「偉大的戰爭,比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任何戰爭更有敘述的價值」];色諾芬除了接續修昔底德未完成的那部著作外,他自己也留下了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遠征記》,描述作者在參與波斯叛亂的僱傭軍中服役,並且在戰事失敗後全軍且戰且走、最終返回希臘的故事。所有這些著作都表明了兩件事:第一,希臘世界的戰爭如此頻繁,以致於吸引了這些作者的目光;第二,他們在被吸引的同時也感到不解──因此戰爭的原因也就成為他們寫作的動機之一。實際上,「歷史」一詞在希臘文中的原生意是「問詢」(Inquing);這意味著了解戰爭的來龍去脈才是他們寫作的主旨。這篇文章所嘗試的其實也就是後面這個主題,即藉由一個對希臘世界的整體描述,襯托出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時的時代氣氛。

西方史學的鼻祖希羅多德。圖片來源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在何在

《羅馬書》當中意義最重大的命題,當屬「因信稱義」吧。然而如果僅看中文,則不免有「信了就是義人了嗎?」的疑問。其實若查找這句話的英文,有寫做「Beingtherefore justified by faith」的,就可以看出這當中誤會的端倪──這裡的「稱義」可是被動的啊。但中文直翻,一讀起來那個動作的主詞卻變成了人自身。這和英文的譯本(恐怕是比中文更貼切的)的意思是有相當大的差別的。這樣,問題算是解決了?

然而,考慮到語言的性質,我們大概不能那樣有把握,我們真的把握住了符號背後的概念,能指所指的所指。當科學家在研發人工智慧時,哲學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個由輸入、處理、輸出各單元搭配起來,良好運作的,就是人類的心靈嗎?我們或許可以想像這樣一個人工智慧的存在,能夠「接收」(輸入)、「理解」(處理)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輸出)。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那個「心靈」曾否「理解」了什麼嗎?反過來說,我們腦海中喋喋不休的絮說著的那些詞彙,到底又是什麼意思呢?還是,那本來就沒有「意思」?

Ci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